在成都吃凉粉
■ 王昌平
成都文殊院对门,有一家“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店”。我每次去成都,无论是旅游,还是公干,总要去光顾这家凉粉店。每次去,店里都是顾客盈门,有坐着吃的,也有无座站着吃的,还有候座的,几乎天天如此。售票柜台前一直排着长队,要到晚7点,挨近天黑,才关门打烊。我之所以知道这家店打烊时间是晚上7点,是因为有次正好7点去凉粉店,吃了闭门羹。
凉粉店古旧,是与隔着一条小巷的仿古“文殊坊”那漆得油黑锃亮的间间铺面对比的。稍显矮小粗放的平房,老灶台、大案板、一摞摞的青花碗,玻璃窗后面摆放的红油辣椒、大头菜、糖醋、细盐、葱花、蒜水、酱,样样俱全。当年因为规划时将那条小巷做成了界线,巷那面是全新的铺面,聚集了几乎成都所有名餐饮、字画铺、茶园。小巷的这边则有这家凉粉店,与成都众多的小吃店一样,这里卖凉粉,也有担担面、杂酱面、海味抄手、素椒红油、黄凉粉、白凉粉、川北凉粉、三合泥、汤圆、甜水等等,种类多多。二三十年来,这里的堂口总是座无虚席。
张老二凉粉店,早早迟迟,货真价实,份量实足,味道鲜美。正应了爱旅游的人那句老话:“吃在闹市,进最火红的店,管保食材新鲜,价格公道,那是当地人在给你的提示啊!”在凉粉店就餐,总会让顾客吃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一边呼哧哧抹着汗,一边还不停地搅和着已是红灿灿的面条,咀嚼着口里的素椒红油面条,尽享着那川北凉粉、红油素椒的滋味。我呢,一边吃着凉粉,一头还放着碗原汤抄手,那是大辣大嚼后用来冲淡口味的。我同时也看到,同桌的、邻桌的几乎都是桌上满当当的凉粉、凉面,南来北往的南腔北调中,男女老少都是默默地吃,默默地抹抹嘴离开。让座的、候座的,很少看到有面红耳赤、争抢座位的,吃浑糖果子的。就餐的人中,不乏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也不乏满口成都腔的蓉城老客。
看来,光顾张老二凉粉店的不仅仅是本地人,还有不少是旅行者、背包客。有一次,一位显然操着京、津口音的北方人,见到我们满桌子的凉粉、面食后,尤其是那碗表面平静的的面条,也想来一碗填肚子,他问我:“同志,您这是什么面?”我回答他:“担担面”。他大概也知道成都的民谣:糖油果子三大炮,麻婆豆腐担担面。也赶紧到柜上买了碗面,谁知才一动筷子,一大砣红油就翻了出来,再一动,细绍子、葱花、辣椒酱翻了出来,他看着立刻瞪大了眼,实在难动筷子,嘴上还做着吸气舔舌的动作。我旁边一位年轻人见他那样,就说:“同志,您要是吃不来辣椒就让给我吧,我给您买了。”付了钱后,那位北方客似乎又依依不舍,是想吃又不敢吃。大概他此时也才明白了四川人“不辣不吃”,以及什么叫“川妹子生来不怕辣”的道理。
张老二凉粉店一直以来生意红火,除了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我一直认为他不变的是份量,是味道。无论是面条、抄手、凉粉,无论是哪个年代哪个季节,它始终保持着它的特色,佐料十足,川味实足。我是几十年的中学教师,与此店素昧平生,与老店主新店员也仅仅是就餐打个照面,但我真应当感激的,是几十年或许是上百年来,经营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却仍然保留着浓浓的成都小吃的味道,保持着小吃店的执着,保持着那浓浓的一份乡情。
新闻推荐
□九月菊人生犹如展开的长卷,如何书写,各有不同。而旅行,如同长卷中最恣意的笔触,在绵延的山野间,在微风朗月中,眯起眼睛踮起脚...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