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醺醺然站在船头 撑着篙在河上南来北走

成都商报 2018-08-05 02:01 大字

上世纪50年代末,二号桥头内侧依河建起一座颇现代的露天游泳场——猛追湾游泳场。碧蓝池水里,游泳健将个个生龙活虎,有序地按泳道前游,此情此景,给人一种明亮的启示:锻炼呀,别懒着!

我曾亲自吼过一位晃晃悠悠,啜泣着欲跳河寻短的同龄人:“你娃去看看,泳池里常年有位没得双腿的男的在游泳——你比他惨吗?去学游泳嘛!”他惊愕地愣在原地,衰脸淡化了哦!再后来,在泳池偶有遇见,他娃赤裸上身,一条白背心搭在黢黑的肩上,细腰腹肌凸显,一幅谁也不怕的劲头。锻炼呀,别懒着!(马闻一)

窄巷子39号是我儿时生活的地方。大院趣味多多。核桃成熟的时候,只要老鸦在高高的树上鸣叫啄食,我们小朋友就争着等在树下捡核桃。只要板栗成熟,晚上狂风暴雨过后,天未亮,住户拿着扫把抢着扫花丛、树下的板栗,往往收获颇丰。

当时,39号院已地处城乡结合部,周围有很多去处:最有趣的是用鸡肠钓螃蟹:把瓦片和鸡肠用线捆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竹竿或树枝上,再把瓦片放到螃蟹洞口。看到螃蟹出来夹住鸡肠,收线就行。最搞笑的是我们抠黄泥巴回来,路过一家粮店,一群麻雀正在啄食,我把黄泥巴径自掷去,怎么也想不到竟压住了一只麻雀的尾巴,当即我就把它活活捉住。(彭伦健)

几只点水雀在河滩上的石头间跳来跳去地寻食,黑白相间的尾翼高高地竖着,很漂亮,一翘一翘,显得灵动。一大群鸭子在河水中凫着,凫累了,摇摇摆摆地来到石滩上晒太阳,半眯着黑黑的小眼睛,打着盹。

空旷的府河岸边,人少,清静,只有潺潺的流水声。那只摆渡的木船就停靠在渡口岸边,渡船旧旧的,很小,只能同时搭载十来位客人。渡口也小,一船一艄公而已。

这个地方名叫“下南海”。从北门大桥沿下河坝街顺河来到下南海,大约有六七里的路,再往下走八九里才到另一座桥。因此,这个地方成了一处理想的渡口,方便着两岸过往的人们。

艄公将船系在桩头,把竹篙斜倚在船舷旁,坐在船头,静静地等候着过河的客人。一年365天,从日出到日落,艄公都在河边等候着。三个五个,七个八个,人攒得多,他渡;一个两个,事急,也渡。下雨,他渡;下雪,他也渡。

艄公的家就在岸上,离河边也就百十来步,不远。经常,他正在家中吃着饭,岸边传来呼喊声:“艄公,摆渡咯。”他立马放下碗筷,匆匆来到船上,解开缆绳,将客人撑到对岸。

艄公姓杨,中等个头,黑瘦,精神。从十六七岁就接过篙杆撑船,一撑几十年,虽然已是五十好几的人了,身板依旧硬朗。他善谈,龙门阵多,十分招人喜欢。只要客人上了船,无论男女老幼,他都会寻出许多话头,亲亲热热地与客人拉家常。不熟的,他也会东问问西问问,朋友似的聊天。大家说着话,渡着船,一会儿就驶到了对岸。

艄公水性好,远近闻名。河边长大的人,从小就水獭似的在水里钻进翻出。最让人赞叹的事情是,几十年来,他也记不清自己从府河中捞起了多少人:那些初学游泳不知道深浅的、那些在河边玩耍大意失足的、那些看破红尘厌世轻生的……

艄公爱酒,每天两顿棒棒都打不脱。没菜时,寡酒也喝,一把炒胡豆,一捧生花生,都是下酒的好东西。有的时候晚间收了工,便从船舱中寻出酒来,坐在船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落在水中的星星,自斟自饮又喝上一台。

但凡整日里同水打交道的人,湿重,喝点酒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艄公喝酒早就越过了这些个浅显的道理,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醺醺然站在船头,口中胡乱地哼着小曲,或者放开嗓子雷也似的吼着号子,神仙一般的撑着篙,在河上南来北走,摆渡于天地间,悠哉而乐哉……

小杨是我家在北门下河坝街的邻居,门对门。他的爷爷就是府河上最后一位撑船摆渡的艄公。光阴荏苒,时间来到了1968年。那年冬季,五十多岁的杨老艄公生了病,中风瘫痪了,一切事情戛然而止。他的停摆宣告了府河上艄公的历史仓促结束。

(吴登元)

我是蛋烘糕的忠实粉丝

见证了它从五角一个涨到三块

从学前班开始,我就是蛋烘糕的忠实粉丝了。

根据我这么多年吃蛋烘糕的经验,一定要在出炉后两分钟内吃掉,不能用塑料袋或者盒子装,不然皮会塌,要用纸裹着,边吹边放入嘴里。

除了老板贴在摊位上的“菜单”外,蛋烘糕的馅儿还有很多隐形搭配,譬如牛肉萝卜干、沙拉肉松、奶油肉松。我最喜欢花生酱配芝麻白糖,每次我都会叮嘱老板,花生酱一定要薄薄地一层铺满蛋烘糕的心心,然后轻轻洒一层芝麻白糖。花生酱就着芝麻白糖的组合,真的很好吃呀。

还记得小时候我就读于茶店子小学的学前班,门口经常会有个叔叔推车卖蛋烘糕。一个五角钱,每次外公骑车来接我,我都会扭到费,央求外公给我买一个蛋烘糕,我才跟着他回家。每次我的“诡计”不一定会得逞,因为我外公也是很倔强的,我依稀记得只有那么零星几次可以吃到蛋烘糕。

初中和高中都是读的二十中,也在那儿附近。茶店子小学旁边院坝里的公共厕所门前,也有一个叔叔推着车卖蛋烘糕,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在公共厕所前面,但这完全不影响他的蛋烘糕生意,每次放学,一群学生就围在那个蛋烘糕车子周围——就硬有那么好吃。

后来搬家,我家附近也开了一家蛋烘糕店,每次走那儿路过也会买一个作为饭后甜点,这个时候的蛋烘糕已经是三块钱一个了。每次看到外地的旅行者在那儿买蛋烘糕,不知道选哪个味道,我会像个托儿似的热情介绍。每次看到打包带走的人,心里会不自觉地心痛一翻,忍不住嘀咕一声“暴殄天物”。

有时候我也会去探索其他没吃过的蛋烘糕。有次夏天,恰逢在温江,听闻温江有家蛋烘糕声明远扬,于是我顶着烈日,跑去尝一尝味道。谁知人家周一到周六开门,周日关门休息,我偏偏就是周日去的,没有尝到,心头非常失落,堪比失恋!

现在挣钱了,想吃好多可以随便买。但我这辈子吃过最豪气的一次蛋烘糕,还要追溯到学前班。我的九姨婆是我心目中的“大款”,来接我放学回家的时候,她给我买的那顿高达三块钱的豪华蛋烘糕大餐!

我还记得当天我上学前就跟九姨婆撒娇,央求她来接我,给我买蛋烘糕,九姨婆豪气地答应了。我当时就把我想吃的味道如数家珍地报了出来,我只记得到我要了个老干妈味儿的,平时没有尝试过。然后等我放学的时候,我就看着九姨婆手头拿着一摞用塑料袋包好的蛋烘糕等我,虽然因为时间问题,蛋烘糕已经凉了,皮儿已经不脆了,还塌下去了,但是我吃得津津有味。

九姨婆给我“一掷千金”买蛋烘糕的故事,我骄傲的从学前班吹到了现在。(Betty)

最爱赶庙会吃小吃

但三大炮得嘛,咋就一个呢?

每年春节期间赶庙会,都是我与表弟们最喜欢的事情。庙会热闹非常,人头攒动,我们必须手拉着手,不断互相照应,才不至于迷路或者走丢。

庙会里,小吃最受我们欢迎,我们的压岁钱都用在了这。三合泥、醪糟小汤圆、川北凉粉、三大炮等等,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往往是买一样几个人分,这样就可以把好多品种的小吃一网打尽。

一开始,我们不知道三大炮是啥,听名字很威武,但感觉不好吃。但小表弟拉着我的手,把我带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摊摊前硬要买。等到一拨拨的人走了,我们挤到了最前面,递上了口袋里剩下的一毛钱,师傅用纸袋给我装了一个,我还嚷嚷:三个!三大炮得嘛,怎么就一个呢?旁边的人笑了,真是个小姑娘,三大炮是它的名字,不代表个数,我只好把那一个三大炮拿在手里,走到人少的地方一分为四,每个人都要尝一点点。

糯米做的三大炮,要想分匀净不容易。最后,只有我这个当姐姐的吃点亏,把最小的那一坨留给了自己。这样的美食,已经几十年没有再吃到过了,现在回忆起来还口舌生津。

十几岁,母亲特地带我坐公共汽车到春熙路吃小吃。已经记不得是哪一家饭店了,但对那天吃的小吃套餐记忆犹新。那儿人很多,先排队,在售票点交钱买牌子,然后找座位,坐下来后服务员来收牌子,再把你要的套餐端上桌来。

我记得,套餐有四个钟水饺、两个灌汤包、一碟三合泥、一碗龙抄手、一碗川北凉粉、还有一碗担担面。那碗之秀气、之小巧,仿佛一筷子就能够把碗里所有一筷打尽,完全是为了品味道嘛。那,就是我们享受生活的南方人,在晕味道。

蓉城小吃的丰富多彩,给我儿时在蓉城的生活经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笔回忆。(李淮)

总有爆米花洒落到地上

我们就会一拥而上

小时候,逢年过节,家乡的小道上便会出现一个挑着担子的人,沿路高叫:“打爆米花啰——打爆米花啰——”声音洪亮悠长,一直传到附近的几个生产队都能听见。

爆米花,在那个年代,是家家户户必打的。我们一队,一般首先从水泥厂附近的刘兴国家开始,他家是开代销店的,本人又是生产队的会计,家境比较殷事实。我们一帮小孩子早早地就欢快地跟着挑子聚集到他家屋前坝子上,团团将挑子围在中间,好奇地看着老板将火发着,把玉米粒倒进黑乎乎的铁罐子里,再将罐子卡紧,一手拉动风箱,将火吹得呼呼直响,一手不停翻转黑铁罐。老板不慌不忙,动作井然有序,技法娴熟干练,让人心生羡慕!

焦急等待了大约二、三十分钟,紧张的时刻到了,老板将一个大白布口袋罩在罐子口上,驱散边上紧紧包围的小孩后,“砰”的一声巨响,伴随着孩子们的高声尖叫,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空气中立即弥漫起阵阵热腾腾的爆米花香味。一般来讲,大白口袋接不全,总会洒落许多到地上,这时候,小孩子们就一拥而上,各显神通,抢夺那胜利的果实。

有一次,我十来岁的哥哥赤裸上身飞快地跑回家,他的衣服挽在他手上。他神秘地叫我们取来簸箕放在桌上,然后打开衣服,往桌上使劲地抖,一大捧爆米花倾泻而出,哥哥得意地说:“刘兴国家打爆米花,叫我们随便抓,能抓多少抓多少!大家都去抢,我毛了,把衣服脱下来一抱,看哪个抓得赢我,哈哈哈!”

我们看着哥哥,脸都笑烂了,目光里净是崇拜,佩服之至哦!(唐唐)

来稿节选

前尘往事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老友旧人。一段时间以来,“个人史记”的持续征文,发酵着读者们的共鸣——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你们还愿意用写信这样传统的方式,来记录和讲述自己的曾经。

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是历史的一个碎片。今天,我们特意节选了部分读者来信,将内容刊发于此。未来,依然期待你的来稿。“大周末”感谢有你。

征稿启事

在那个需要购买胶卷和冲洗底片的年代,每次按下快门,听到那声“咔嚓”,都无比的认真与慎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那么几册(甚至更多)珍贵的老相册,每每翻开,各种故事还都历历在目。

我们想请您翻翻旧相册,找找老照片,回忆照片背后的旧日故事,将它们写成文字,与今天的我们分享。

投稿信箱:

chengdu101@qq.com

来函请寄:

成都市红星路二段159号成都商报“大周末”工作室

新闻推荐

绿道带来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获得感幸福感

紧接01版采访中,他难掩对成都绿道建设的期盼,“兴隆湖、锦城湖我都经常去,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硬件设施也很吸引人,平时有很...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