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携新作来蓉 舞台剧《平潭映象》向海而生 将于9月在成都连演三场
“我与成都观众有十几年的感情,大家都知道我以往的作品《孔雀》《两棵树》,大多是写云南那方水土,这次我带来的新作《平潭映象》很特别,我相信剧中的海洋文化会给成都观众带来别样的感受。”昨日下午,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带着她的首部海洋题材多媒体舞台剧《平潭映象》,现身方所成都店,和成都观众见面叙旧。
今年1月,舞台剧《平潭映象》启动了亚洲巡演,场场爆满。9月14日至16日,该剧将在锦城艺术宫连演三场。《平潭映象》是杨丽萍第八部大型舞台剧作品,该剧不再植根“山野”,而是面朝大海。在杨丽萍看来,一个人生命最美好的感觉就是去创造,她认为自己的创造能力来源于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传承孔雀舞、海菜腔,而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谈新作
剧中有个“多面人”贯穿
上世纪初才在福建建县的平潭,见证了数不清的海上扬帆,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先民在向海而生的长期劳作中,积淀了丰厚的海岛文化。以平潭为对象,杨丽萍创作了舞台剧《平潭映象》,将平潭的山、水、海浪,甚至石头,都搬上了舞台。该剧是继《云南映象》《黄山映象》后,杨丽萍的第三部映象系列作品。
《平潭映象》全剧分为四幕,共14个篇章,首次以艺术形式呈现了“人类与海洋”的场景,展现了人类“与海为伴,向海而生”的拼搏、包容精神。该剧讲述了海坛的先民“君山王”与海的女儿“平潭蓝”相识相恋,共御外敌入侵,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平潭映象》深度融合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海防等文化,也串起了鼓乐、南岛语族、藤牌操、提线木偶、舞龙舞狮、妈祖等当地特色民俗文化。
从最初《云南映象》中的藏族老者到后来《孔雀》中小彩旗不停旋转演绎的“时间”,再到《十面埋伏》中贯穿全场的剪纸人,一个个具有强烈符号化的元素,始终存在于杨丽萍作品中。杨丽萍透露,《平潭映象》中的这个符号叫“多面人”,“生活中,许多人都戴着喜怒哀乐的面具,这就是人性。这个作品里也设计了‘多面人\’这样一个贯穿人物,他身上有无数个面具,每个面具都代表了一个造型、一种情绪,他会把人内心的一些东西用舞台艺术手段呈现出来。”
谈创作
剧场需要施展一些魔法
杨丽萍的作品向来以大制作著称,《平潭映象》中服化道的数量、大小、制作难度,均突破了她以往的创作,需要6辆13.5米的超长道具车才能装完。整场演出共有200多套服装,50余个造型,既有极具当地特色的石头厝民居、高达6米的王船、超大平潭木偶,也有《山海经》中的九尾狐和日本传说中的般若、天狗,以及娇俏的花仙子、火红色的麒麟、深蓝色的巨龙,《平潭映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舞台上的第一部魔幻大片。剧场是什么地方?剧场就是做梦的地方,而杨丽萍就是施展这场魔法的人。杨丽萍坦言,她花了2年时间去创作这部作品,基本上挖遍了整个平潭,甚至福建这一方最经典、最有特点的东西,但作品不能只展示躯壳,需要有灵气和灵魂,“平潭人的劳作中缺乏舞蹈元素,因此,如何把渔民的岛屿生活及‘赶海\’劳作搬到舞台上并用肢体完美呈现出来,是很大的难题。比如舞台上的龙,一般由演员举个棍子来展示,而服装设计师崔晓东就想方设法把龙做得和舞蹈有关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具,而是人和龙的结合。这样的创造很魔幻,很有意思。”
在杨丽萍的口袋里,下一个掏出的会是什么角色?杨丽萍向记者透露,她的下一部作品将用藏族舞蹈来呈现舞剧《春之祭》。《春之祭》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不朽经典,已有众多版本的舞台作品问世,德国舞蹈家皮娜·鲍什1975年编排的版本给了杨丽萍启发,“音乐表达、舞台装置等都很棒,皮娜·鲍什把很多泥土搬上舞台,显得原始而有力量,这让我想到用藏族舞蹈来演绎《春之祭》。”
谈传承
文化传承需要后继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平潭映象》中,“君山王”和“平潭蓝”的两位扮演者大朱、水月,都是新人,尤其是水月,两年前从学校毕业后加入杨丽萍的艺术团,如今就获得这样重要的演出机会。杨丽萍认为,文化传承需要后继有人。“我当年跟着毛相爷爷学孔雀舞,才创造了自己的孔雀舞,大家熟悉的小彩旗、虾嘎、小阿鹏,还有刚刚步入舞台的水月,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杨丽萍说。
谈及小彩旗没在《平潭映象》中出演角色,杨丽萍直言:“她不适合跳这个舞,如果是小彩旗来跳,就是另外一个编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角色都需要合适的人来演。”杨丽萍告诉记者,小彩旗正在伦敦学习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小彩旗喜欢表演,她16岁就演了田沁鑫导演的《山楂树之恋》,这是很难得的。人各有志,学戏剧是好事,我们要尊重她的想法。”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聚焦高效能物业管理 构建多元共治体系 我市正逐步探索业主参与的物业及维修资金社会治理模式
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深入推进高...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