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教会孩子制造幸福的能力

成都晚报 2018-06-11 07:34 大字

话题背景

仪式感是最近挺火的一个词语,逐渐被人们重视,仪式感让普通的生活提高了幸福感,也让生活充满节奏和律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仪式感能够不断制造生活的惊喜,让生活更丰富,也让日子更有味道。但是仪式感这个词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经常被忽略。那么,仪式感教育真的很重要吗?

◎青 然/文

仪式感带来的归属感

“我小的时候,照相机还并不普及,但是每到过生日那一天,爸妈都会陪我去照相馆拍一张两寸的照片。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我18岁。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只是知道每年到了那一天都会做这样一件事儿,就像完成一种仪式一样。但是后来年纪大了,每次和父母一起翻看相册,回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点点滴滴,都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我浓浓的爱意。”

在谈及家庭仪式感的时候,张阿姨如此感叹道。因为父母每年给自己拍照的做法让她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深爱,所以现在,张阿姨将这个传统延续到了女儿小蝶的身上。虽然现在数码相机、单反相机都已经相当普及,就连普通手机的照相功能也十分强大,但是在小蝶生日那天,他们一家三口都会精心打扮,一起去家门口的照相馆拍几张照片。一张她自己的单人照,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这个拍照的家庭传统至今已坚持了二十年。张阿姨表示一家人喜欢在晚上温暖的灯光下,翻看这些照片,说说这几年的变化,回忆着孩子成长的点滴。女儿很乐意听她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也喜欢趁机问问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虽然照片定格的只是瞬间的记忆,但是看照片的那一刻,孩子曾经的哭闹也变成了珍贵的记忆,生活里的一地鸡毛也变成了联结家人的纽带,这一刻,氤氲在心里的,都是爱的感受。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活动,但已经成为张阿姨记忆中的珍宝。

对于张阿姨的女儿小蝶,亦是如此。“虽然经常也会跟大家一起拍照,但还是最喜欢每年在我生日的时候一家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照相馆拍照。因为那是属于我和爸爸妈妈最为独特的记忆,是别人偷不走也抢不去的。就像现在,我远在异地求学,也会把这些照片带在身边。有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了,就把这些照片翻出来看看,知道家里始终有一个港湾在庇佑着我,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前是姥姥传给妈妈,现在妈妈传给我,我希望等我以后成家了,我也能将这个仪式传给我的孩子。不仅仅只是一种记忆的传承,这背后所代表的更是家庭的幸福与满足。”小蝶表示,每年一张照片的背后,不仅代表的是一家人的美好记忆,那种仪式所带来的归属感与安定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不论将来她走到哪里,走多远,这些照片与记忆都是她人生中最割舍不断的牵挂。

仪式感是发自内心去重视一件事

成都市土桥小学的杨老师,带的学生今年正好六年级,按照惯例,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应该是这群孩子最后一个儿童节了。杨老师在向孩子表达儿童节快乐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礼物——棒棒糖。但是,杨老师并没有直接让他们上来拿,吃了就算了。而是告诉他们,这是孩子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所以她想把这颗糖变成一个仪式——“最后一颗糖”,也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把这颗糖,当作童年的最后一颗糖。

为了增添仪式感,杨老师让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台,并亲自用双手把这“最后一颗糖”送到他们手中,孩子们也恭恭敬敬地双手接糖,这个仪式在大家的注视下完成了,每位同学都拿到了糖。“现在每位同学都拿到了糖,各位同学们都能够非常庄重地从我手中接过这‘最后一颗糖\’,我们的第一个仪式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还有第二个仪式,那就是一起拆开包装纸仪式。”

在这之前,杨老师说她想给孩子们几分钟的时间,好好看看这颗糖,好好回味各自的童年,在心里面跟自己的童年告个别。“因为吃了‘最后一颗糖\’以后,你们都将走向新的生活,过了这一天,你们就不再是儿童了。这就意味着,你们将要告别幼稚,告别任性,今天以后你们就是青少年了,你们将要变得更加有担当,更加感恩,更加成熟。现在,请你们好好跟自己的童年告别。”杨老师表示,那天很难得是全班同学,包括班里特别调皮的几个男孩子都很认真地看那颗糖,都在认真地思考。还有几个感性的女同学想着想着就已经热泪盈眶了,但没有流下泪来,因为怕被笑话。

然后,在杨老师的号令之下,大家都非常不舍地拆开包装纸,有的同学问老师我能不能不吃,不舍得。“不用不舍得,因为我们都在成长,这些童年的美好回忆不会失去,它会永远保留在我们的心中,伴随我们前进,请将你手上的‘最后一颗糖\’吃掉,把这童年的甜,永远记住。”

这个儿童节的仪式感,杨老师希望孩子们永远都会记得。希望他们会记得“最后一颗糖”,记得他们在这一天的不舍,记得流下的泪水,这不是懦弱,而是成长的印记。在后来孩子们的周记中,杨老师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孩子们大多表示这个最后的儿童节过得很有意义,让他们明白仪式感的另一层含义是发自内心去重视一件事。

仪式感能带来安全感

在思墨还小的时候,全家人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住在北方,有一年全家受邀去父亲的朋友家过元旦节,没想到半路车子抛锚,一时间也找不到修车、拖车的,于是父亲就弃车带着全家徒步穿行小树林,在饥寒交迫中住进了一家小旅馆。看着思墨和妻子都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又冷又饿,疲乏倦怠,父亲决定行动起来,不能让一家的元旦节过得如此不美好。

于是带着思墨玩戴幸运帽的游戏,给思墨讲故事,带思墨看影碟。旅馆外天寒地冻,旅馆内暖气不足,但思墨早已忘却了饥饿和寒冷,笑着闹着,蹦着跳着,不亦乐乎。从这以后,徒步旅行,戴幸运帽表演节目,看影碟就成了思墨一家独有的元旦节活动。

后来父亲因为意外去世,母亲带着思墨回到了南方家乡,但只要到了元旦节,思墨会继续着这些传统,就像父亲没离开的那些年一样。“你别看思墨才12岁,但是他的心理很成熟,他父亲去世之后,他主动提出陪我回来。因为他觉得老家有熟悉的土地和人,我不会感到寂寞。可是,思墨在此前从未跟我回过南方,我也曾问过他回来会不会害怕,毕竟我们的方言他不太会说,还没有一个熟悉的朋友。”

可令母亲感到欣慰的是,思墨非但不怕,还很期待。“陪妈妈回来肯定会有困难啊。可妈妈是女孩子,我得保护她。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想起那年元旦节爸爸带我们做的事,想着如果是爸爸还在他会怎么处理,想着想着,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思墨母亲认为,思墨有这种想法得感谢于父亲的培养。以前的生活中,思墨父亲一直很强调生活中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他眼中,仪式感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小花样,它会浸透到孩子的骨血中,随着年岁增长而成为一种安全感,信念感,归属感与爱。即使像现在,虽然父亲因为意外先独自离开了,但因为有了仪式感,思墨早就有了很强的安全感,且并不比同龄的任何人差。

专家视角

仪式感具有“安慰剂”效应

◎韩 静(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情绪与认知是人类两大重要的系统,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一方面,情绪是产生仪式行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认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仪式的信念。生活中许多人也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到许多的仪式活动中,比如春节一家人吃团年饭;比如一场家庭聚会;比如一次毕业典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仪式可能会存在“安慰剂”效应。有实验表明,仪式能够改变人们的态度和信念,进而影响人们实际的参与意向和行为表现。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们重视生活中的仪式感,是一件大有助益的事。

因为,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表露内心的情感,但仪式感无处不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与重复性,使我们很难想清楚自己整日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所以,法国童话故事《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用庄重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真正的乐趣。

新闻推荐

夜晚胡吃海喝不止是长肉 这是病得治

■天府早报记者赵霞现在的工作节奏日益加快,都市夜生活随之兴起,一种大家少有听说的病正悄然袭来,它就是“消夜综合...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