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名在蓉老外学档案修裱技术 揭开成都档案馆“老师傅”的故事 “我在成都档案馆修档案”
张士兵演示档案修裱技术
“神奇!”“令人惊叹!”……当张士兵把一张七零八落的档案粘在纸上,再完整揭下来时,教室里发出了一阵惊呼。昨日,第11个“国际档案日”,“家在成都·档案故事”活动举办,成都市档案馆来了近50名外国体验者,他们有驻蓉领事馆官员、外国商会会员、国际学校师生等不同的身份。
他们的老师是成都市档案馆保护技术部的档案修裱师,张士兵就是其中资历最深的修裱师之一。32年的档案修裱生涯,经他手的档案不计其数。“国际档案日”来临之前,他向记者讲述了档案馆的修裱故事。
“老师傅”的经验
最难处理“档案砖” 一个星期剥离一页
今年52岁的张士兵被同事称作“张师傅”,1986年,刚刚20岁的张士兵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开始接触档案的抢救、修裱和保护工作,一做就是32年。
“档案修裱这份工作,不细心不耐心,做不下来。”张师傅说,档案馆里绝大多数是纸质档案,随着时间的推延,档案的制成材料均会逐渐出现磨损、蜕变、脆化等现象。有的档案从清代流传下来,脆得下手重了就成粉;有的档案经历地震等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碎成残渣要重拼;还有的档案因先前修裱技术的滞后,亟待用新的技术再次修裱。
张师傅和同事们的工作台是特制的玻璃台,调试按钮后,灯光便能从桌面透出,台子四方围着一圈细小的水槽,档案修裱多用水拓和湿拓,工作时离不开水。在真正的档案修裱前,还要进行检查、描述、拍照等前期准备,根据档案破损的程度制订不同的修裱方案。开始后则要去污、选纸、展平、刷浆、上补纸、上墙等多道程序,遇到复杂的情况需要20多道工序。
张士兵说,最难处理的是“档案砖”,由于受潮未经处理,有的档案黏在一起或烂成一团,粘连成一块厚实的砖头。要从“档案砖”上揭一页下来,常常需要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
“老师傅”的心愿
希望更多年轻人传承人工档案修裱技术
上世纪80年代,珍贵档案都藏在山洞里,成都档案馆的办公地点也在龙泉山的山腰上,保护技术部的年轻人们都在山上过着工作生活两点一线的日子。在山中度过青春岁月的张士兵因此从一张白纸成为保护技术部的资深师傅。他经手修裱的档案,最大的是目前珍藏在成都市档案馆的“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大总统布告》,长4.06米,宽1.33米,面积达5.4平方米,全文共6435字。据考证这是全国唯一,而且也是迄今发现的文字最多、幅面最大的单份档案。
即使现在有了机器修裱档案的技术,张士兵和同事们也没有松懈过人工档案修裱技术。“机器是快,但对于破损严重的档案修裱效果不行,还得靠人。”而人工档案修裱技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摸索中修裱的材料、手段都在变。张士兵说,这些年开始用无筋面粉做浆来刷浆拓片,替代了原有的化学制剂,既降低成本又不长虫,修裱效果比较好。
每年的“国际档案日”时,张士兵和同事们都要迎接一批新学生,有的是中小学的学生,有的是大专院校的年轻人。张士兵总是很认真地讲解、演示和帮助他们操作。“我就要退休了,想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了解档案,培养兴趣,希望档案修裱技术能传承下去。”
新/ 闻/ 链/ 接
三驻蓉领馆赠礼成都档案馆
6月7日,“家在成都·档案故事”活动由成都市档案局、成都市档案馆、成都市外事侨务办共同主办,巴基斯坦、波兰、新加坡等驻蓉领馆官员;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乌拉圭、阿根廷等国际友城公务员;外国商协会会员、国际学校师生、外国留学生等约50人应邀出席。
活动现场,外宾们参观了《成都故事》大型档案情景展,感受了人文成都的别样精彩。活动期间还播放了对外交流档案PPT,展示了近二十份珍贵的历史资料。随后,波兰驻蓉总领馆向档案馆赠送了总领馆建馆的正式函件高仿件。新加坡驻蓉总领事馆向档案馆赠送了领事馆旧制式车牌。巴基斯坦驻蓉总领事馆向档案馆赠送了由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编纂的《巴基斯坦-中国,全天候友谊》纪念图册。
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图片由成都市档案局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超)日前,沃尔玛旗下高端会员制商店——山姆会员商店成都首店在金牛区华侨城迎来开业。该店是山姆在国内的第20...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