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良药苦口,话仁医仁术
第十八期
本专栏由刘松山医生每周四发文
刘松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四川省拔尖中医师
小时候,大人们就灌输了“良药苦口”的古训。每次生病,桌上都摆放着一碗老中医的中药等着你。虽然味苦、难吃,但喝下去病就好了!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对良药、良医的认识,又有了新的体会!
药有五味
蔬菜瓜果皆有味,如苦瓜之苦、水果酸甜。而中药,也有不同口味,分酸、苦、甘、辛、咸五种,黄连苦、甘草甜已是耳熟能详的常识。
不同“药味”并不只与口味有关,还与药物归经有关:如酸味入肝,指酸味药治肝经之病,或治肝经之病与酸味药有关。类推的有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还与药物功效有关:如辛味药发散、走窜,药性趋向体表、上半身,用于皮肤、呼吸道、耳鼻咽喉等疾病;甘味药滋补、缓急,对久病体虚、缓解疼痛、调和药性帮助;苦味药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对热性的咽痛、疮疡、便秘等有效。儿童体质偏阳热、生病易化热,感冒发烧、咳嗽咽痛是常见病。而退高热、止咳化痰中药的口味常偏苦,儿时就有中药苦的体验即源于此。苦,仅是中药五味之一,所以说“良药苦口”是有失偏颇的。
何为“良药”?
从求医问药的本质分析,治病救人的良药应从三方面理解:首先是疗效,体现在用用药后感觉神清气爽,食欲胃口好,指标好转、病情改善。其次是不良反应,体现在心、肝、肾、胃肠道等重要脏器的毒性反应轻。有时,对毒性和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远甚于疗效。比如,中老年人的体质、药物耐受性都更差,用药更得先谈毒性后谈疗效。最后是药物经济性,医学发展有了不少新药,解决了小部分难题的同时,也带来价高的遗憾,其实用性也受到挑战。
所以,综合药效、不良反应、药价,才是评判良药的标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有良药更优的基础。而一些传统用药,虽已是非主流选择,但有效、低毒、药价不高的优点,总有一款适合老百姓。如果用之得法、取舍得当,同样堪称良药。
良医仁术
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诊疗技术,都有光彩照人的一面,亦有难言之隐的苦衷,所以要兼收并蓄。与中医病因病机有关的问题,如湿邪、热毒,西药难奏效;与西医病因病机有关的问题,如手术、放疗等,中药难对付。治病用药如同管理、打仗,提高疗效是需要避短扬长、随机应变的。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人对医德推崇备至。赤兔只配关公骑,良药只能良医配,如此则效如浮鼓顺理成章,否则就配成了“苦”药,吃亏的是患者。行医是门艺术而非手艺,标准、专业、规范地行医当然算个好医生,那不过追求“术”,而从医的初衷、救人苦难的慈悲之心,才是良医应具之“仁”!兼具两者优势之仁医仁术,方能惠及苍生百姓。
新闻推荐
5月29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2018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和中国餐饮行业改革开放40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顺心团膳荣...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