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美,难尽言 “要真正了解成都,还得来看看”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谈《什么是成都》爆红现象

成都商报 2018-03-08 05:00 大字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阿来都要在北京待上将近半个月。阿来不用微信,他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阅读书籍。

今年有点不一样。在四川团驻地的宾馆内,阿来不时从代表、委员和记者们的口中听到一个词——“什么是成都”。得知原来这是一篇书写成都山水历史人文的微信文章,在网上“刷屏”并引起了热议后,阿来有了新的思考。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阿来,他认为“什么是成都”的走红,是因为这样一座丰富的城市,我们对于城市辉煌的历史记忆和蓬勃发展的现实,着笔还不够。而《什么是成都》的适时出现,对成都地理结构、历史传承深入浅出的表达,无疑向公众提供了更厚重、更具文化魅力的成都形象。他期待,成都的城市文化继续有多元和深邃的表达,无论是微信文章、书籍还是音乐、戏剧,都可以传播成都的城市内涵。

辉煌历史

成都不只火锅串串

成都是一座“网红”城市,这个说法阿来并不陌生,即使很少上网,他在全国各地的采风和活动中,也常听到大家对成都的“表白”。火锅、串串……这些都是公众口中成都的符号,但他觉得,这些还不足以描述成都之美。

“要享受,首先要创造,成都历史上和当代的辉煌创造力,不能被享乐所掩饰。”阿来说。在阿来眼里,成都的一街一巷,都镌刻着历史的足迹——藩库街藏着清代银库的故事,惜字宫街保留了纸张得来不易、民众敬重文化的传统,锦官城是丝绸文化的缩影。这些都是成都辉煌城市史的见证。

他表示,今天的成都,在西部毫无疑问是一个领头的城市,而且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市场化。时代跨越、城市巨变的背后,是产业的发展、人才的进入,包含着很多人的奋斗。一幅画面、一个故事,都足以管窥成都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但是文化反而比较浅表地停留在对于成都吃喝玩乐的描述,不够深入。如果有更多文艺创作者对其进行挖掘和讲述,向公众传播,会比《什么是成都》这样的微信文章更为深刻和深入人心。

“什么是成都?”这个问题,是时代对城市和文化的叩问,文艺创作者是回答者,生活在城市的市民是评阅人。用阿来的话来说,“时代对文学和书写有要求。”“时代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我们对成都的描述还比较浅。”阿来说,“成都城市历史非常辉煌,但是我们说得还有点不够。成都蓬勃发展、特别具有活力的现实,我们的描述还有脱离的情况。”

草木为媒

唤醒成都城市记忆

什么是成都?阿来心中的答案太厚重。采访中,说起成都富于创造力的千年文化,他洋洋洒洒地历数辉煌;说起成都优美的诗歌传统和城市形象,他滔滔不绝地背起古诗,首首都是与成都的生活、花卉、文化有关的名诗。

所以,当热爱成都的阿来需要向公众呈现成都时,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载体,显得尤为困难。阿来说,石质建筑让历史可触可碰,木质建筑却较难保留下来。他读杜诗的时候,感到那个时候杜甫草堂不是今天的样子。但后来想到,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大自然的植物在人类旁边生生不息,这时候,我们看到过的海棠花,是唐代人就看到的,“植物从古至今走到现在,带来了成都最优美的部分。”

植物足以成为载体。他以草木为媒,用《成都物候记》一书,勾连起成都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来回答“什么是成都”。在书中,阿来选择了历史记忆里存在的本土植物来书写。桃花、梅花、芙蓉花、栀子花……成都文化、成都文化的书写肇始之初,这些植物就是反复出现的题材。

阿来举例说,春来,成都人要去看桃花,当年没有公园,成都人也要看。杜甫刚把草堂建好,第一件事就是要植苗栽花,“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在小院子里一栽一百棵,是成都这座城市的诗意。

阿来最后说道,要真正了解什么是成都,还需要来成都看看,“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地方,就需要一点一点升华对它的认识,真正从文化上,从最美好的那些地方来把握。”阿来说,他更建议看了《什么是成都》或者读过《成都物候记》的读者们,能时常来成都,看花香不断,看历史活生生地在眼前呈现,“成都随便一条街,都可以让你知道很多东西,只要你愿意问一个‘为什么\’。”

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新闻推荐

成都企业入选“默克·中国新兴生物科技资助项目”

本报讯3月5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在“默克·中国新兴生物科技资助项目”4家入选公司名单中,成都高新区企业——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诺亚”)榜上有名,其“利用杂交瘤筛选和...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