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异国,每一丝年味都值得收藏
每一丝年味都值得收藏
对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来说,春节是一种乡愁。
年俗埋进了我们的基因,让全世界的中国人进入农历的节奏。
无论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我们总自觉不自觉地想着去复原一些记忆中家乡春节的仪式,做饺子、舞龙舞狮,甚至连在国内每年吐槽的春晚,都挂在心上
由北至南,无问西东,同此佳节,共饮乡愁。
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驱赶了今日印尼雅加达地区的本地统治者,筑起一座以高墙护卫的城市,取名巴达维亚。中国的帆船也满载着丝绸和瓷器,以及殖民地所需要的华人劳动力,源源从福建沿海来到巴达维亚。
同时,华人也带来了各种按照农历举行的节庆习俗,其中最隆重热闹的,自然是春节。
一位荷兰人曾经纪录下当时华人在巴达维亚庆祝农历新年的场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穿行于巴达维亚的街道,“街道四处,身着节日盛装的华人,孩子们手持小鼓,或举着鱼灯等不同动物造型、用蜡烛照亮的纸灯笼。到处是震耳欲聋的喧闹声……游行的人们举着数以百计、造型各异的彩色灯笼,还栩栩如生地舞动着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大蛇。”
显然,那条大蛇是咱们的龙。
三百多年前的一点浮光掠影,却浓缩且生动地展示了海外华人过春节的经典画面。若从1619年算起,那么到今年,海外华人们已在世界各地度过整整400个春节了。从古代到现代,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唯有那份不变的祝福与人情味儿,历久弥新。
2018年这个春节,这几位身在海外的大周末作者们,也纷纷从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发来了他们的过年感受——
坐标
美国坦帕市
文/小白
想同步吐槽春晚,还没起来床
来美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春节了。这是我过的“最热、但不闹”的春节,因为去的城市位于亚利桑那州,几乎就在沙漠里,所以早晚温差极大,尽管是冬天,到了正午温度最高能达到快30度,必须穿短袖。以往我在四川过春节,都是冷得哆哆嗦嗦的,这次倒是方便。
因为我们住的地方并不是中国人聚居的社区,所以几乎感受不到春节的气氛。在国内,春节最重要的是好好吃一顿团年饭,来美国这一个多月,平时都过得因陋就简,春节的意义愈加要在这顿饭里体现。
农历二十九那天,我专门去超市采购食材,因为中国超市太远,还是只能去沃尔玛。那天恰好是情人节,情人节的氛围极为浓厚,超市有两排货架摆的都是情人节贺卡,还能看到很多人左手一把鲜花,右手一瓶红酒。
果然,沃尔玛还是不如中国超市给力,能找到韩国饺子、墨西哥饺子,可就是没有中国饺子,我只得买了一袋巨贵的韩国饺子;过春节得吃鱼吧,整个超市都没有一条有点儿鱼样子的鱼,全是一片一片的鱼排;鸡呢,要不就是白生生的鸡胸脯肉,要不就是硬梆梆包在袋子里的一坨冰冻物体,索性买了一只烤好了的烤鸡;虾之类的也都是冰鲜,绝无水箱和活虾……大鱼大肉也都买了,却还是有种将就的感觉。
第二天大年三十,还是正常上班,一大早家里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太寻常又太奇怪了。只是把小朋友送到幼儿园门口的时候,幼儿园老师竟然给我说了一句“Happy new year!”,我脱口回一句“You too!”(你也是)之后,才反应过来她说的是春节,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回家之后就一个人开始做菜,折腾了大半天,居然还弄了几样大菜出来。不过老实说,虽然尽力了,味道还是没有家里的味道,不仅仅是调味品不齐,就连水似乎也不是一样的水。
晚上等上班上学的人回来了,一起吃。套用港剧里的那句话:一家人最重要的是齐齐整整啊!吃之前特意拍了照片,发给家里的老人和亲戚朋友,免得他们担心。
这些年,我越来越不喜欢看春晚了,可是年年吐槽,年年还是继续看,哪怕开着电视当个背景音,也有气氛嘛。结果到了这边,第一次真的完全错过春晚——春晚开始的时候是这里凌晨四五点,本想起个大早同步吐槽,结果闹钟响了,不假思索按掉铃声继续睡,第二天才看重播……盼着明年回成都过年。
坐标
加拿大维多利亚市
文/钟金虎
客串一次记者,报道华人春晚
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华人春节联欢晚会,于2018年2月4日晚,在加拿大温哥华岛维多利亚市的维多利亚大学礼堂里举办。今年是维多利亚春晚举办的第八个年头了。前几届春晚都办得十分成功,渐渐己成为居住在这里的华人们期盼的盛会,在当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作为在此地生活了多年的中国老人,因为常在当地华文报刊上发表文章,今年也受邀客串了一次“老记者”,报道这一届的维多利亚春晚。
平时,维多利亚各个社区中心,长期免费提供场地供给在各个社区居住的华人,加入华人自发组织的合唱班唱歌,健身班、太极拳班健身,也有参加戏曲社学唱京戏和各类曲艺表演的。每逢华人的重大节日,社区还组织华人及其他族裔共同庆祝。各族裔间其乐融融,亲密无间。
我这次特别关注的,是维多利亚春晚的主要参演团体之一:维多利亚华人常青合唱团。
这个常青合唱团的成员,主要是由来自中国天南地北(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南、湖北、山东、四川等地)的退休老人组成。他们几乎都是为了陪伴子女或帮他们带孩子而来到异国他乡生活,闲暇时光来这里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是充实自己的生活,更多也是寻找一个说中文的交际圈。
我这些同龄人做事好认真啊,从去年8月就着手开始筹备、选曲、教唱和排练了,在这排练的180多天里,老人们风里来、雨里去,即使在雨雪交加的日子里,他们也一如既往,不畏艰难和辛苦。有的还带来了自己年仅4岁的小孙女一起参加。
2月4日那天晚上,参加合唱团演出的共有63名演员,年龄最小的4岁,最年长的已经80岁了,看着他们深情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以及《茉莉花》等熟悉亲切的曲子,我的眼眶也不禁一度湿润。
曾经,中国的村庄是年味儿最浓的地方。如今,在海外的同胞们,在异国的小社区中,无形中也组成了一个“隐形的村庄”,用彼此的支持和热情,寻回往日的温情。
坐标
澳大利亚悉尼
文/小闻妈
来澳15年,第一个抱着娃过的春节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墨尔本读研,那是2003年,当时在同班同学里,我算是很少数一毕业就出国的了。第一次来到南半球,看到大街上居然有光脚走路的人,看到不一样的星空图景,觉得稀奇极了。
第一个在澳洲过的春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家乡(我是北方人)冰天雪地的时候,这边却烈日炎炎,穿着短袖短裤过年的我,真切地感觉到了什么是离家万里。
研究生毕业后,我去了悉尼,在那里找了份翻译的工作,定居下来。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后,我一度动过回国的念头,直到在悉尼遇见了现在的老公,和他在一起后,曾经很不想要孩子的我,竟然想要个宝宝了。
去年夏天,我儿子出生。爸妈高兴地说,“明年春节,咱家的年夜饭终于要多一口人啦!”
说起这两年,我也明显感觉到,悉尼的中国年味儿越来越浓。显然,近年来大批来澳洲旅游、留学的同胞们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商机和热闹人气。不过呢,对于在这里上班的我来说,公司并没有单独为我们放假。但只要身边过年的氛围够浓郁,心里一样美美的。
今年春节前两天,刚入秋的悉尼特别热,每天气温都在30度以上。不过2月10日悉尼市Dixon街的舞狮表演,我爸妈还是专程去看了,这个活动在悉尼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
2月13日那天我正好休息,专门开车去附近的华人超市采买年货,主要就是年夜饭要用的食材:鸡、鱼、香肠腊肉和蔬菜等。
你们猜最难买的是什么?韭菜!因为饺子是必备的,心理准备不足的我都没抢到,只好买了白菜和猪肉馅,也比平时贵。
三十那天,我和老公都提前下班回家,进门看着爸妈在厨房里忙碌,屋里开着空调,炸丸子的香味飘满清凉的房间,宝宝在甜甜地睡觉,那一刻,心里别提多幸福了。
大年初一正好是周六,可以更加从容地休息和游玩一下,晚上我们专程去了悉尼歌剧院,因为当晚的悉尼港,会有一场中国春节的开幕仪式,正式宣告全悉尼进入“迎春模式”,一场绚丽的烟火表演之后,海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都披上了玫瑰色的美丽灯光,映在波光荡漾的海面上,别提多美了!
接下来我最期待的,就是元宵节的灯会和大年初九、初十的龙舟赛了。
坐标
法国巴黎
文/阿拉娴
春晚播出俩小时了,我家还在装光纤
我来法国十多年,在巴黎也定居快10年了,刚来的那几年,每年春节我都会去巴黎的十三区感受一下传统中国年的气氛。
巴黎十三区位于巴黎东南部,是著名的东南亚移民和华人移民聚居区,好些这里的居民,他们的爷爷奶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来到这里定居了。那里的唐人街被称为“塞纳河畔的香港”,很有中国特色。过年的时候,来这里感受中国春节氛围是不会失望的,各种舞龙舞狮和欢乐游行。
不过自从前几年我把家搬到了巴黎西北边的Asniere之后,就没怎么去了,一个原因是新鲜感下降,还有就是成了家有了娃,在巴黎的朋友圈子也日渐扩大,逢年过节,可以约上朋友一起聚餐,热热闹闹更有气氛。
我觉得中国的年味儿就是浓浓的人情味儿,当年自己独自一人在巴黎的时候,跑去十三区看游行看表演,无非也是想融入热闹的人群,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如今成了家还有那么多朋友,还是觉得跟亲人朋友聚在一起更开心。
这边当然也不会单独给我们放假,但是请假都批准,我大年三十那天跟上司打了招呼后,她很爽快地让我中午就提前回家过年。爸妈更是从一大清早就起来在厨房里忙活了。
没想到,一个小插曲最后竟发展成了一场不愉快:之前我预约了提前一天装光纤宽带,好让爸妈看电视上网更便捷,可是工人竟然记错了日期,第二天也就是大年三十当天才来!要是很快安好也就罢了,偏偏他们又没弄好,还在走廊里打孔,弄得乌烟瘴气,邻居跑来找我吵架……幸好老公也及时下班回来,强有力地指挥工人把问题迅速处理好。
巴黎和北京时差7小时,2月15号下午3点,北京时间晚上10点,春晚都开始俩小时了,电视这才能收看节目,不过总算是一切妥当,我们迅速把现场收拾整洁,倒上红酒,摆上小吃,连上微信,一家人的心情也迅速平复,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跟国内的亲友微信拜年、抢红包,跟祖国的“距离感”也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减到最小。
坐标
英国伦敦
文/黑芝麻胡
在特拉法加广场上,再说一遍新年好
其实来英国以前,我就觉得我不会像大部分出国读书的同学一样想家,因为可以和女朋友一起出国。而这次过春节,我也是早早地和女朋友商量好,除夕夜里一起吃一顿好的!
因为在成都读的大学,出门在外最需要慰藉的,其实就是那个被成都美食养“叼嘴”的中国胃,二月初便在淘宝上团购了火锅底料和钵钵鸡,从国内加急快递寄到英国,在年前一星期就收到了。
大年三十那天中午,妈妈拍了一家人准备年夜饭的视频发给我,外公外婆发红包的时候还跟我实时视频,说今年的红包就暂时先给我爸妈,让他们再打给我。看到一家人都喜气洋洋的,我也觉得很开心!
下午出门买好了肥牛卷、土豆、鱼丸、金针菇,火腿肠和午餐肉,把菜准备好后一起煮到了底料里,女朋友拌好了钵钵鸡,煮好了热腾腾的米饭,在春晚重播的背景声里就过起了第一次两个人的除夕夜。
能从日复一日的论文、专业书,实习中解脱一天出来,还是觉得,这个年虽然没在家过,也依然很有仪式感。
更有仪式感的是在2月18号那天,我协助公司采访英国每年盛大的唐人街游行,18号正好是周末,一般来说,唐人街周末在下午两三点以后才开始热闹,不过那天的节日游行吸引了大量华人华侨、英国人以及从欧洲各国专程来体验中国年的游客。
采访从11点开始,早上9点半起,中国城就挤满了人,游行开始后,激动的老外对着舞龙舞狮,熊猫玩偶还有花车拍着照,他们手里拿着中国国旗,很多人都穿着红外套以求平安吉祥,还有很多人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跟我聊起自己的生肖,甚至知道一些生肖相克的“冷知识”,小朋友的手里也拿着小型舞龙的玩具到处挥舞。
中午12点整,特拉法加广场的新年演出更是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热情,成千上万的人挤在广场上,互相用中文或者英文说着新年快乐,在那一刻,我甚至觉得伦敦的年味儿比家里的还浓郁些。
新闻推荐
年初刚刚获准筹建的“信联”有了新消息。2月22日,人民银行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公示信息称,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下称百行征信)申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已获得许可,期限为3年,这也是央行颁发的首张个人征信牌照...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