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棉花街里造出解放后成都第一批公共汽车 ○张 建

成都晚报 2018-01-18 06:30 大字

消失的城市记忆

棉花街的故事(下)

成都解放后,棉花街的汽修业再一次作出了大贡献,那就是在1952年诞生了成都的第一批公共汽车,共有16辆。

1951年3月,成都市政府建设局抽调公用科干部晋良玉等人组建“成都市公共汽车筹备处”,并给予了硬任务,必须改造出一批新车,用于1952年7月1日开行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当时给予的条件就是基本建设费用26万元,并有价值11万元的旧货车47辆,旧货车主要是美国的福特、道奇、吉姆西、万国、雪弗莱以及日本的丰田、尼桑等,其中有20辆车已经报废。在今天看来,条件如此差,困难如此多,但当时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可以说是处处都有困难。

筹备处的车辆改造任务由副经理刘义允牵头,并带领黄宝坤、韩晋忠、郝松年、刘德宝等一批技术人员直赴成都棉花街汽车修理车间,用青杠木做车厢骨架,把美孚油桶敲平做车身蒙皮,那20辆报废车拆卸做改造配件,风风火火地在棉花街大干了一场,技术人员工作和吃住都在棉花街。到了1951年底,市上又调来了红旗铁工厂的技术员惠志强来主持领导工作,特别又从红旗铁工厂的汽修厂抽调一批技术工人骨干。

年末,在黄宝坤这帮人手头已出了几台“长头式”样车,所谓“长头式”就是车辆引擎外前置那种。这时,筹备处专门请了市领导郝德清书记和米建书副市长来指导工作,郝书记在现场提议搞“平头车”,就是引擎内置式,那样可多载客,也更具公共汽车的现代感。在这个节骨眼上,黄宝坤大显身手,具体的整车结构设计和数据都是由他拿出的。他用的是他最得力的人工计算机,其实就是黄宝坤的一只老算盘。平头车的设计是很有超前感的:车内座垫靠背全用牛皮绷制,车身外体喷了漆,打了蜡,还抛了光。到了1952年3月验收试车时,市领导郝书记、米副市长还亲自乘坐体验,并带来了苏联专家参与鉴定。评价很高:“车不错,坐起来平稳舒服,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成都第一批公共汽车就这样在棉花街制造出来了,它分为黄色车身和红色车身两种。1954年,成都市公用局汽车修理厂成立,黄宝坤调入当了骨干技术员,在1958年间干了一件大事,一下子传遍了全国公共汽车业界。

1958年,成都市公用局查询,国内还无通道式公共汽车出现。何为通道式公共汽车?通俗讲就是两个单体公共汽车相连接且相互连通,可载客翻一番的公共汽车,而且两单车相接后,既安全可靠又操作灵活。成都市公用局非常想制造出这种车,来解决当时车少乘客多的大矛盾。既然国内没有通道式公共汽车,那我们成都人可否自己造?时任成都市公用局长的颜愧生亲自出马来抓此项工作。第一时间调集汽修厂的黄宝坤、李坤等一批技术人员,反复进行设计、计算和实验,于1958年底,终于打造出全国第一辆60型依卡路斯通道式柴油公共汽车,载客量猛然达到200人。成都造的这款60型公共汽车迅速蜚声全国同行,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学习交流人员纷至沓来。接下来,在颜局长的带领下,又打造出三节通道式公共汽车和双层式公共汽车。三节通道式公共汽车载员可达到300人,双层车用T-234大道奇旧货车改造,载员近100人,被取名为“火炬号”双层公共汽车。就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一连串儿冒出了三个全国第一。

今天,在全国各地的公共汽车,无论是两节通道式还是双层公共汽车,早已成为常态。但你知道不,这些款式和大容量载客功能的公共汽车发源地就在我们成都,就在成都的棉花街。

新闻推荐

成都东客站今年春运客流峰值将达30万人次

2018年春运将从2月1日开始,至3月12日结束,共计40天。记者从市交委获悉,在成都市2018年春运中,旅客出行总量将与去年持平,铁路、民航、城市轨道运输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今年春运东客站的客流将明显增加,...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