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市之变 于细微处还原成都治理的人本逻辑

成都商报 2017-12-11 01:40 大字

城市之变,于细微处还原城市治理的人本逻辑,于平凡处感受城市温度的提升。

地铁7号线开通、冬日暖阳中练习跑酷的少年、天府文化的校园传承、熊猫绿道建设……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体现了冲刺世界城市的成都,正通过公共服务、城市配套、生态环境、人文氛围的不断改善,向着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进发。

说到这座城市的变化,有人会摊开一张成都地图,看它的版图如何跨山脉、拓平原,以劈山破疆的气势打破圈层发展之困,重塑城市空间;有人会走上天府新区的街头,看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往来青年人才络绎不绝,饱览产业发展新气象。城市之变,往往如奔腾江水、气势磅礴。

“春江水暖鸭先知”,首先感受到切身变化的,是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半年多的时间,蜕变发生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改变每个市民的日常点滴:这半年,成都实施“三治一增”,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天蓝了、水清了,看得见的是生态之变;这半年,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比肩世界级城市绿道的天府绿道开工建设,公共出行便捷了、散步的绿道绿地丰富了,是走出来的品质之变;这半年,成都启动中心城区“三年攻坚”建设计划,家门口新建了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把头疼脑热解决在最前端,是体会得到的宜居之变;这半年,天府文化周、诗歌音乐季、创意设计周相继拉开帷幕,成都屡屡登上城市竞争力的榜单前列,孕育千年文脉的城市浸润了天府文化的涓涓新流,响亮的美誉度是听得到的文化之变。

城市之变,于细微处还原城市治理的人本逻辑,于平凡处感受城市温度的提升。正在冲刺世界城市的成都,不仅保留了蜀风雅韵独有的温情和气质,还通过公共服务、城市配套、生态环境、人文氛围的不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进发。

生态之变

从环境治理走向系统性革命

离2017年结束还有24天的时候,成都为所有市民送来一份弥足珍贵的新年礼物。截至12月7日,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0天,提前24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7年度优良天数目标任务。毫无疑问,这是自2013年国家实施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以来,成都创下的又一最高水平。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限制,秋冬季历来是四川盆地重污染天气的高发期,但今年冬季,成都人朋友圈里晒出了蓝天碧水,还有全家在草坪上晒太阳、拍银杏的照片。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在这个冬季给成都增添了一抹亮色。

改变源于党代会提出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坚持把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动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生态之变首先抓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污染防治实事上。6月,以“治霾十条”为代表的四个“十条”相继出台。仅仅是治霾,成都就从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协作治理提出了十个方面的47条细化措施,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促进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进入秋冬,“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紧急出台,再次加大对重污染天气的治理力度。露天焚烧常态化管控、城市扬尘综合治理、坚决淘汰黄标车、重点排放企业错峰生产……招招发力,让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到这场全民的蓝天保卫战中来。

全民共治,是生态之战里最鼓舞人心的场景,不仅在治霾中发挥效应,还蔓延到了治水等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重点领域。55岁的退休阿姨杨艳华每天都要负责巡查摸底河从金凤路到同怡路的河段,带上手机、爬坡上坎、搜寻排污口是她的日常工作。今年4月,她当上了金沙遗址社区的河道水环境市民监督员,也就是“河长”。这样的“河长”,成都在2017年要实现全市江河湖库的全覆盖,早在7月份,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已基本配置到位,合计上万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全民共同守护。

在生态文明观的引领下,生产体系、生活方式也在向绿色经济转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今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公交车、公务车、城市环卫车、物流车、私人用车等领域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6万辆。其中2017年1~10月新增8003辆,预计年末推广12000辆,比2015年呈2倍增长。成都的生态之变,由单纯的环境治理,拓展为一场新发展理念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等系统性革命。

品质之变

交通体系的快慢之间

成都曾以悠闲的城市氛围为人所知,“慢生活”似乎是成都的一张标签。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会明显感到它正在加速。

成都变“快”了:12月6日,伴随着西成高铁和地铁7号线的开通,成都对外交通大动脉打通,同时市内轨道小血管成网。对外,成都去西安,只要4个小时的高铁车程,对内,去市区东西南北,都有了快速通畅、换乘便捷的地铁。成都交通迈向内联外通的新时代。

这是成都今年开通的第3条地铁线路,6月2日,地铁4号线二期开通,地铁线路延长至温江;9月6日,地铁10号线一期开通,搭乘地铁赶飞机带来市民出行全新体验。随着7号线的正式开通迎客,成都地铁线路正式成网,成都地铁开通里程将达到179公里,日均客流量预计将突破300万人次。

目前,成都地铁11条地铁线路同时在建,建设里程368公里,建设强度位居全国前列。这样的飞速建设,是朝着“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通勤圈”的目标奋进的。7号线的顺利开通,无疑为优化轨道交通线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同时,成都也在放慢,以更有品质更有活力的形式诠释慢生活的内涵:今年9月,随着天府绿道锦城绿道启动建设,上万公里绿道系统在成都渐次铺开。未来,成都全域将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以及城区级绿道5000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1万公里以上。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规划理念,市民可以走进去、慢下来,享受生态宜居的美好。正在加快构建和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还将形成约4800公里以上的自行车交通网和4500公里以上的步行交通网,营造公交出行、慢行优先的绿色出行环境。

绿道,既是“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又是全民健身的开放式健身地;既促进城市生态修复,又开创性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既提升产业能级,也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既弘扬天府文化,也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绿道,带来的是成都人寄情山水的愿望,也是城市品质的提升,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有了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环境。

这样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才真正呼应了党代会提出的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要求。

宜居之变

“绣花功夫”让城乡社区更美好

如果城市是一幅气势恢宏的蜀绣,那么组成城市的一个个社区就是一针一线绣出的图案。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人通过社区与城市紧密相融,越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越考验城市治理的精度和深度,越是将社区治理放在重要位置。

9月4日,成都召开城乡社区治理大会,提出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探索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这条站在全球视野、观照国内外社区发展治理实践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子,在实践中却显得特别“接地气”。因为要呼应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最热切的期盼,城乡社区治理会上明确要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让“生活城市”享誉世界,成都拥有别样精彩。

黉门街社区没有菜市场,但一款便民服务体系APP却涵盖了几乎所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看病、养老、缴费、旅游、购物、政务咨询……一款APP就能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后,在成都,“互联网+社区”的组合将会越来愈普遍。

这样的“互联网+社区”,从小了说,是通过优化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方便居民就近办事,从大了说,却是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种创新形式。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指出,在提升社区上,要健全区服务配套设施,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城乡规划,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求,围绕人居、休闲、康养、健身、文化、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培育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当把一个一个的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串起来,也就串起了成都庞杂又精密的微循环,共同构成成都“三年攻坚”建设计划的大纲。至2020年,中心城区新建公共服务设施2557处,总投资约890亿。城市建成区公共服务设施总体实施率要从61%提升至75%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平衡,初步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从生活细节中得到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示范,成都的城市发展从未让乡村“掉队”,宜居既是城市的方便也是乡村的安逸。11月,成都市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提出成都将更加注重顺应城乡融合要求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更加注重推进全域景观化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更加注重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更加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

这其中,实施特色(街区)建设工程、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等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成为大会提出的新亮点。乡村要振兴,为农民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整治人居环境、培育乡村人才、促进农民增收……这既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也是成都城乡统筹、永续发展的一部分。

文化之变

流量聚焦目光 公众形象积极变化

一曲《成都》,是今年全国街头最火的民谣之一,成都再次以温暖的形象,触及到人们的乡愁,成为无数游客来寻访的终点。

城市公众形象,被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刷新,这是很多人难以意料的结果,然而这正是文化浸润人心的力量。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享誉全球的创意之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这之后,展现天府文化、传播成都形象的文化作品、文艺盛典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天府文化周、诗歌音乐季、创意设计周相继拉开帷幕,成都作为聚合地,吸引来自全球的创作者和作品,为成都人送上文化大餐,为成都送上包罗万象的文化元素;同时成都又作为天府文化的发源地,将天府文化送上世界的舞台,自信演绎天府文化之美。

文化的力量,让成都的城市公众形象正在悄然发生积极变化。成都城市竞争力,在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世界城市评估报告》中跻身世界百强;成都城市影响力,在美国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中位列全国第一;成都城市吸引力,在《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积极的公众形象,令成都多了一份撬动资源的文化软实力。9月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11月的2017年中国科幻大会,12月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接连不断的盛会都选择在成都召开,成都正展示着它的文化感召力和商务吸引力。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看到最前沿的科幻大会让东郊记忆跳出岁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这样的成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亲近,更平添一份认同。

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房住不炒”深入人心 租购并举“堪称一轮新房改”

新华网南京12月10日消息,今年以来,围绕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房住不炒”的发展理念,楼市供求格局发生可喜变化:房价涨幅明显缩小,去库存成效显著,投机炒房受到扼制,自住需求稳步释放。12月8日召...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