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医生的“眼睛”检验科做的不止是抽血
9月12日,成都市某医院检验科抽血窗口站着几位等待抽血化验的患者,“医生,检验结果能不能快点出啊?”一位患者询问窗口里的医生。“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也理解患者着急的心情,但检验是项严谨的医学,马虎不得。”检验科主任李新丽说,检验科的工作就像是临床医生的“眼睛”,也是连接科研和临床的“纽带”,在别人眼里,检验科可能是个辅助科室,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检验科团队看似枯燥、重复的工作,才为患者、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默默的付出终有回报,今年9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成功晋升成都市重点学科。
做医生的“眼睛”
科研和临床的“纽带”
2012年作为特殊人才来到医院的李新丽博士,现在已是检验科主任。从事检验工作20多年的她对这个工作深有感触:“知识更新快,工作看似简单,却跟科研和临床的关系都非常紧密。”
李新丽介绍,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检验费用所占比不到患者医疗总支出的30%,但却承担了60%的临床决策。“几乎所有的住院、门诊病人都需要检验,医生来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诊断。”因此,检验也被称为医生的“眼睛”,能够帮医生看“透”疾病表象,找到更深层次的病因。
除此之外,一项新技术要实现向临床的转化,也离不开检验这条“纽带”,当新技术经过检验符合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便能应用于临床,让患者享受更先进、便利的医疗服务。
凭软件硬件“双引擎”
晋升市重点学科
检验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纵观检验的发展历史,从“医学检验”逐渐转变为“检验医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医院的检验科也越来越受关注。李新丽介绍,从“藏”在医学背后的科室转变为一个相对更加独立的学科,医院领导班子清楚检验医学的重要性,对科室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李新丽所在的检验科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科室共有6个亚专业,35人的团队中包含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高级职称有7人,中级职称有11人,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层次和人才梯队。科室还配置有50多台检测设备,开展的检验项目达600多项,每天从住院部、门诊及其他单位送来的样本量就有2000多个。目前科室学科建设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心血管病和脂代谢研究方向,早期肾脏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方向以及肿瘤疾病的诊疗研究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新丽说,目前科室已发展为集高度自动化、信息化和标准化为一体的临床实验室,近期还正在筹备建立分子诊断室,未来可实现对于肿瘤的基因突变和扩增的检测,可以有效的进行分子靶向治疗。
正是因为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专业人才,通过更简便的方式实现精准、快速的检验才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基于软件、硬件等方面的不俗实力,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成为整个成华区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今年9月还被评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
被问结果能否快点出?
医生用蒸馒头做比喻
12日中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李新丽的同事们开始轮流去吃午饭,因为是24小时工作制,轮流吃饭在这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但即使是“连轴转”,每天仍有源源不断的患者来进行检验,科室还需承担科研、区域对口帮扶、各大专院校实习带教等工作。
几乎每一个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都曾被患者问过:检验报告能不能早点出?面对这样的问题,李新丽苦笑一下,“真是做不到啊。”李新丽说,为此她经常给患者打一个比喻,蒸馒头要把面揉成一个个馒头的形状,再一个个放进笼屉,还要蒸20多分钟才能出锅。检验科采血也是一样的道理,收集一批患者血样后,进行样本检测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结果,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这样比喻之后,很多患者就能理解了。“我常跟年轻同事说,跟患者交流也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说的太专业别人听不懂当然不理解,打个比喻说明白了,大家就能互相理解了。”
在李新丽看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人们了解到检验科不仅仅是抽血那么简单,检验科只有靠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依靠优秀的检验质量和热情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波兰“小马哥”的双城故事 家在罗兹 爱在成都 蓉欧快铁架起他的中国梦 波兰AGC公司成都区办事处主任马杰摄影记者王红强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千万成都人有幸见证了这一历史征程,这5...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