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产业发展深度述评(中) “新成都人”在哪里?

成都商报 2017-07-14 01:32 大字

□成都商报评论员 刘琴

可以想见,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引导下,在“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公益友善”的天府文化浸润下,在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产业有效需求对接下,千千万万的年轻人,都会慕名而来,成为一名新成都人

(一)

当站上新一轮产业重构的风口,如何创新要素供给、加快推进城市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成为摆在成都面前一个无比迫切、无比重大的现实课题。

就在此次成都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前一周,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率队赴深圳考察学习。在与深圳市委座谈时,范锐平发出“深圳三问”:为什么深圳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却承载了2000万人口、GDP达到2万亿元?为什么深圳没有著名大学、也很少有国家级的研发机构,但却是全国创新能力、创新活力最强的城市?为什么深圳在经过高速发展后,去年还能保持9%的高增速、而且主要经济指标都很好?

每一问,都直指成都的发展软肋,其指向就是两个字:动力。每一问,都与此次产业发展大会提出的“创新要素供给”,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毋庸置疑,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最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因而,循着“深圳三问”的逻辑,如下追问便顺理成章:

能在产业场发出“独角兽”之怒吼,引领成都产业突破性发展的人才在哪里?

能担当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源动力,具有城市“发动机”质素的人才在哪里?

能托起“大成之都”、“千年之梦”,使城市永续发展的“新成都人”在哪里?

(二)

当“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词,有一点必须清醒:从供给侧入手的结构性改革思路绝不是“就供给谈供给”,而是针对“供给跟不上需求”这一突出矛盾,其本质,是需求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优化。因而,“新成都人”之于成都,并非是对本土成都人的一种否定,相反,这意味着新鲜血液的加入,意味着不断勃发的生机,意味着“推陈出新”之后的“脱胎换骨”。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这是杜甫《成都府》中的名句。公元759年,杜甫辗转来到成都,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巅峰。而他本人,也由此成为自己笔下“新人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成为成都的一个标签、一张名片,代言成都上千年。

还有先秦时代的李冰父子、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的成都人,但在成都这个包容的城市,他们又都成为“新成都人”,成为成都人的杰出代表,从此与城市同在。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成都这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其实每一个成都人,最初都是“新成都人”。放眼成都,无论古今,无论“庙堂之高”或是“江湖之远”,无论身边的朋友还是我们自己,谁又不是曾经的“新成都人”呢?

有人曾用“东方威尼斯”形容成都。如果把成都比作水域,那么,这应该是一片潜流始终涌动、大浪时而惊天,面朝大海、从未停滞的水域。流动的水,才有着自我净化功能,才能勃发强大生机。古老的成都,正是依靠不断加入的“新成都人”,不断实现动能转换,从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然而,岁月更替,当下成都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组数据:据《成都市2016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成都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21.41%;据成都市公安局最新人口调查分析,2017年1~5月,成都新增人口30万人,其中省内流进75%,省外流进25%,而来自北上广深的外来人口,屈指可数。

这组数据,直观呈现成都人口结构、产业重构面临的困境。当成都担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当新一轮产业飓风正于青萍之末起势,成都,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聚集更多年轻的、生机勃勃的 “新成都人”,使城市产生无穷的生产力,去承担城市运行的成本,去推动城市的进步,去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三)

人才的配置,根本要靠市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无用武之地。政府之“手”不可伸得过远、过长,但也绝不能“甩手”。一个与有效的市场相匹配的“有为的政府”,才能保证市场有序规范健康运行。

就在这次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出手”了。一份“产业新政50条”,围绕人力、技术、土地、资本、信息、能源、制度,一口气抛出50条措施,如此系统、高密度、全产业地推出新政,在成都产业发展历史上还是首次。随即,这份文件于7月12日正式发布,成为成都重塑经济地理、重构产业政策的重要顶层设计。

从设立1000亿元规模的成都产业基金,我们看到成都以金融服务实体的大手笔;从政府支持首套创新型产品运用,我们看到成都对“独角兽”企业的积极培育;从推动“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我们看到成都组织经济工作的最大理念创新。而以“本科生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凭毕业证落户”和“高技能人才稳定工作两年后即可落户”为核心内容的人才新政,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7月12日当天,“成都+本科生落户”的百度搜索量,陡然从前一天的320万条上升为420万条。意味着人才市场又一个热点、焦点出现。

50条产业新政,释放了成都招徕创新要素的最大诚意,不仅让尚在观望的资本、企业、人才发现了“蓝海”,也让本就立足成都的资本、企业、人才,预期更加稳定,信心更加坚定。

(四)

深水区的改革往往就是这样,虽然风险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却也因其破题性,而往往一举成为撬动全局的支点。

成都过去的外来人口落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购房入户制度,二是集体入户制度。第二种,强调的是“已经”就业,也就是说,“入户”不仅不是对就业的激励,反而是就业的门槛;而第一种,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成都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剧。

所以,人才新政真正抓住了成都发展的要点、痛点,不仅向天下新成都人敞开了成都“千年之门”,也为成都产业深挖人才要素“蓄水池”。虽然其配套细则眼下还在制定之中,但可以想见,一旦其与现行相关政策打通,必将汇聚“蓉漂”洪流,推动成都人口结构的年轻化和人口素质的转型,为整个城市集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可谓改变格局,影响全局。

(五)

尤为可贵的,是成都在实施更开放、更包容、更便利的“蓉漂”计划,向“新成都人”发出热情呼唤的同时,并未偏离“本地”温度。

在成都人才新政中,还有一项“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即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一方面瞄准在蓉高校,以“产教融合”的方式,把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提能基地;另一方面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免费培训,提高广大市民的就业创业竞争力,藉此实现向“新成都人”的转型。

当每一个在蓉大学生都能顺利找到自己登得上、放得开,可以挥洒人生的舞台,当众多本土成都人完成向“新成都人”的成功转型,成都产业就有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储备,成都城市发展就有了雄厚的基础力量。

(六)

7月7日,成都人才新政“小荷初露尖尖角”:成都“蓉漂”计划首批13个青年人才驿站开门迎客,凡是外地来蓉应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都可申请7天免费入住。

当满怀创新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四顾茫然,一个落脚之地、一个安身之处,应该就是他此时最渴望实现的“小目标”。

成都此举,令城市更见“成色”,更具温情。

可以想见,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引导下,在“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公益友善”的天府文化浸润下,在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产业有效需求对接下,千千万万的年轻人,都会慕名而来,成为一名新成都人。

产业兴城,人才兴业;产城一体,人城共进。

此乃城市发展的“沧桑正道”,也是成都抵达“千年之变”的康庄大道。

相关报道见04版

新闻推荐

上海被扇耳光主裁终于答应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 足协准备启用职业裁判,请先听一位底层联赛主裁的倾诉 吹一场业余联赛的收入只够买几杯咖啡

“打人球员给我8万元私了?完全是子虚乌有”“执法中乙,主裁1000元/场,助理裁判800元/场”“日本是亚洲启用职业裁判最早的,裁判员年薪12万美元”“中超兼职裁判员没有底薪,主裁执法一场补助6000元”“...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