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营造高品质城市环境 让市民生活得更安逸

成都日报 2017-05-27 04:05 大字
三环路新打造的非机动车道上,小巧灵活的保洁车来回工作着▲▼乘坐成渝高铁,记录城市美景,享受双城生活

前不久闭幕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促进人与城和谐共生,让市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强化精准治理,推动城市管理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精准对接,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科学化管理中有更多获得感。加强城市公共管理,提高日常保洁、设施维护、安全保障、应急管理整体水平,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在确保城市永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进程中,成都以首位城市的担当,炽热的城市情怀,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城市发展实践,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美丽、更干净、更宜人,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受城市之本,生活更美好更安逸,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坐标:成渝高铁上

人物:公司白领李峰

实现双城生活

成渝高铁来“搭桥”

“非常凑巧,我是重庆人,老婆是成都人。”昨日早晨,在一列由成都东站开往重庆的成渝高铁上,乘客李峰告诉记者,小两口家住成都东站附近,以往每隔一周都会在周末时回重庆看看,由于长途奔波,一般都会住上一晚再回来。昨日,端午小长假即将到来,又恰逢周末,于是他们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中午去重庆吃火锅,晚上接到李峰的父母再回成都。

李峰说,以前都只能坐成遂渝动车,由于经常买不到直达车的车票,因此在路上至少花费2个小时以上。“现在不仅更方便了,也更省时间了,今天9点半左右就能到重庆,回到父母家里最多10点过,中午一家人吃个火锅,晚上家人一起坐9点过的高铁,回到成都也才十点半,两个城市的高铁站到家都有地铁,真是太方便了。”李峰说,现在乘坐高铁往返于重庆和成都之间就像是乘坐地铁一样,非常方便,他希望成都今后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高铁,从成都出发可以方便地抵达国内任何地方。

其实,李峰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就在前不久,成都至自贡铁路可研及天府机场段初步设计审查会召开,标志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都至自贡铁路正线起于成都东站,经天府站、天府国际机场、资阳至自贡东站,利用规划建设的川南城际自贡至宜宾段,衔接规划建设的渝昆高铁,形成成都至昆明速度350公里/小时的南向高铁通道,全线通车后成都至昆明的铁路旅行时间将缩短为3小时。而成都连接西南的西成客专也将预计在今年国庆节正式通车,届时成都至西安的旅行时间也将缩短至4个小时以内。

市域铁路公交化、1小时到重庆、4个小时到西安、8个小时到北京……一条条高铁对外大通道的建设,不仅让成都人的出行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也让成都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的模样也日渐清晰。

未来5年,成都将建设“二环十射”铁路网,建成成贵铁路、西成客专、成兰铁路、川藏铁路(成都至朝阳湖段)等对外铁路大通道,完成成昆铁路(成都至峨眉段)扩能改造工程,力争开工建设蓉昆高铁成都至自贡段、蓉京高铁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段和成都至西宁铁路,启动成都至格尔木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工作,形成至重庆1小时,至昆明、贵阳、西安4小时,至北京、上海、广州8小时"148"高铁交通圈。到2020年,成都市的铁路总里程达到850公里以上。

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将推进成都站扩能改造工程,成都西站、天府新站等铁路枢纽工程, 为建设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提供坚实的保障。

坐标:三环路凤凰立交桥与川陕立

交之间路段

人物:环卫工人邓祥兵

道路会“吸水”

下雨不“看海”

邓祥兵是负责三环路凤凰立交桥与川陕立交之间路段的环卫工人。对他来说,工作中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遇见下雨。“下雨后,一些路面到处都是水凼凼,清扫起来难度特别大,稍微不注意,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邓祥兵告诉记者,三环路的人行道以前容易积水、打滑,过去经常有市民雨天在这里跌倒受伤。

近期进行的三环路扩能提升,则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了一批大型“雨水花园”,增加对区域雨水的消纳作用,缓解周边区域内涝。谈及现在“海绵”似的道路,邓祥兵赞不绝口:“现在这个路边平坦了,还可以吸水!再也不用担心每次一下雨,鞋子、裤子被打湿了。”邓祥兵说,现在每当下雨,雨水能很快沿着地砖之间的缝隙流下,地面几乎没有明显的积水或水洼。

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成都永不歇步。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今年,成都市编制完成了《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制定了海绵城市规、建、管技术规定,加快推进海绵型小区、海绵型市政、海绵型公园等建设。同时明确成都将从打造绿色海绵、灰色海绵和蓝色海绵三大海绵入手,希望建成“自然吐纳蕴天府,集水养城润蜀都”的具有成都特色的海绵城市。

如今,成都从“快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模式,成都全域进入了提升城市韧性的海绵体建设进行时:针对绿地与广场,在满足自身雨水收集利用的同时,结合周边市政路网和管线截存周边汇水区域径流改造,以达到雨水总量与内涝控制要求;针对街旁绿地,将尽可能截存周边汇水区域径流,并通过植被缓冲带等海绵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针对环城生态区,将通过实施水库水利设施、农田湿地、中小河流整治、森林涵养保护区等建设,强化环城生态区及周边区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增加城市环境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

“经过建设,未来成都全域70%的降雨将就地消纳和利用。”市建委景观处负责人说,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将达到目标;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

坐标:二环路北一段153号

人物:小区居民戚小凤

打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了“老大难”

营门口街道辖区二环路北一段153号院落门口,三三两两的老人搬来高高矮矮的板凳,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坐在其中的小区居民戚小凤,正对着院门前的这条小巷道感慨道,“这条道路铺成沥青路后,老年人、小孩儿都爱出门了,下再大雨都不怕了。”说着,脸上洋溢着微笑。

戚小凤所说的沥青路,从院门口通向二环路,不到200米。如今,黑化后路面平整舒适,看不到扬起的灰尘。

据了解,去年年底,这条小区道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道路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道路病害治理,而是铲掉了以前的烂路,加铺了沥青混凝土面层,彻底改善了道路平整度、降低了行驶噪音,小区居民的出行环境得到改善。

二环路北一段153号院落,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小区门口这条道路也是当时修成的。据老住户戚女士回忆,以前每逢雨季,小区门口的路面总会积水,大家路过时总会注意脚下,小孩子或老年人路过时,不小心就会摔倒。因为二环路地势较高,小区大门地势较低,雨势稍大,就会出现雨水倒灌的情况。“我们最怕的就是每一年夏季的到来。雨大时出不了门,太阳大时到处是灰尘。”戚女士说,“以前也曾经用水泥补过,但总是反反复复修修补补,过不了多久路面又变得坑坑洼洼。”

记者从市城管委获悉,近年来,成都城市管理部门在进行中小街道路面黑化整治过程中,将这些缺少管理、年久失修的道路纳入到整治工作中一同治理,打通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出行条件。当这些道路经过彻底整治后,小区居民都竖起大拇指,“虽然路不长,但真是解决了我们的‘老大难\’。”

根据市城管委市政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现在,全市一共512条中小街道进行了黑化整治。中小街道路面的黑化整治,也是今年成都背街小巷整治的内容之一。据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城市品质,成都市今年将抓好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主街干道环境质量提升和城郊结合部攻坚行动“三大工程”。

本报记者 李霞 田程晨 张家华 摄影 马丁 胡大田

新闻推荐

闲说当铺与法律

□胡科刚当铺,亦称典当行。作为一个十分古老的行业,我们常常在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看到,其“初见萌芽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入俗于唐五代市井,立行于南北两宋,兴盛于明清两季,衰落于清末民初”,迄今已...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