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联盟一条通道成华区卒中医联体上演争分夺秒的接力
成华区卒中医联体上演争分夺秒的接力
社区义诊
今年2月9日,84岁的蔡婆婆突然一边身体乏力,还说不出话了,被就近送到八里医院,医生初步检查判断蔡婆婆属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立即建议她到有溶栓能力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基于首诊医院快速的决断和反应,以及后期医生们的全力抢救,蔡婆婆被从死亡线上拉回。
实际上,这样的默契配合并不是第一次了。2015年12月9日,“中国卒中联盟——卒中中心”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挂牌,成华区区域性卒中联合体也正式在市六医院成立并投入运行。有了这样的联盟组织,受益的是老百姓。很多像蔡婆婆这样的病人通过这个联盟,通过医院的绿色通道,得到了及时、专业的救治。
一个联盟实现“无缝对接”争取抢救时间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2015年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与成华区的17家社区、基层医疗单位成立了“成华区卒中联盟”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的目的是让卒中病人能够得到最及时的救治。”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宋春江介绍,脑卒中的溶栓时间窗目前只有3-4.5小时,神经细胞在血流完全中断、缺氧的情况下最多存活5-8分钟,例如:一名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后,每分钟就有20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在神经内科圈内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时间就是大脑。
当然,让病人及时得到救治,光靠医院是不够的,还需要离市民更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起来。宋春江所在的科室每个星期都会定时定点到联盟的社区医院去进行相关培训或查房,内容包括卒中的院前识别,指导基层医生如何快速识别脑梗、脑溢血病人,同时,对如何将病人快速转诊到能进行溶栓治疗的医院进行流程培训,“院前急救的最终目的,是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宋春江说,通常情况下,医院和联盟单位已经形成了默契,基层医疗单位接到病人后拨打就近的卒中中心医院的急诊科电话,确认患者即将转运,医院则提前做好接诊准备,为救治节约时间。
通道多科室默契配合进行生命营救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研究,每100个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仅20人在发病后3小时内到达医院,仅2.4人接受溶栓治疗,我国溶栓率仅2.4%。节约溶栓时间需要把院前和院内急救两个时间缩短,“绿色通道”的建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联盟医院初筛后快速联系市六医院急诊,随后医院绿色通道开放,并通知CT和病房,医院急诊快速接诊病人,与此同时,病房通知神经科脑血管病团队,在病人送达医院之前,神经科专家和CT室已经做好接诊准备。
“卒中患者到院至急诊医生接诊、到卒中团队接诊、到开始做CT检查、拿到检查报告、再到溶栓治疗,这整个院内时间我们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钟晓闵介绍,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每减少1分钟,能够为患者换来1.8天健康生命的时间。
一次交接让患者回到社区进行康复
脑卒中病人脱离危险后往往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这部分责任更多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承担。但目前,让病人能安心回到社区,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81岁的陈爷爷患有脑梗塞,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后,医生建议他回到社区针对吞咽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进行康复治疗,但他不愿意,理由是担心社区“治不了”这病。
“这不仅需要我们对基层单位进行技术指导,也要进行患者教育。”钟晓闵说,为落实分级诊疗,科室会安排专人向每一个出院、需要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讲解社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病人已经能够接受分级诊疗带来的便利。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家夷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0日,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精神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科协主办的2017年科技活动周在东郊记忆正式启幕,今年科技活动周以“科技强国·创新圆梦”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机器人、无人机...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