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照片里的“儿童”们,你在哪里? 玉泉幼儿园公开征集老照片、老物件

成都商报 2017-05-24 05:07 大字

玉泉幼儿园数十年来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小娃娃或许已成为另一个小娃娃的爷爷奶奶了。

看看照片里的“儿童们”,有年少时的你吗?

“照片里的小娃娃或许已成为另一个小娃娃的爷爷奶奶了。”小心翼翼地从校史办公室拿出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成都玉泉幼儿园办公室主任于老师感慨。

作为成都历史最悠久幼儿园之一,1947年成立的四川省直属机关玉泉幼儿园将迎来70周年庆,校方正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反映幼儿园发展历史的老照片、手稿和老物件。

成都版“马背上的摇篮” 60个娃娃11个昼夜辗转千里来蓉

谢晋导演曾执导过一部老电影叫《啊!摇篮》,讲的是当年红军用马匹护送延安保育院的孩子冲破艰险、安全撤退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就曾发生在成都:玉泉幼儿园的前身是“山西晋绥边区第一托儿所”,“当时,托儿所设在窑洞里,条件艰苦,娃娃们都是在石桌、石凳上耍的。”于老师介绍。

因为部队转移需要,1950年春在战士们的护送下,托儿所集体迁移至成都。从山西临汾至四川成都,上千公里的迁移历程可谓异常艰难,一匹马左右驮着两个筐作为摇篮,一个筐里装2个娃娃,由保育员护送。玉泉幼儿园老校医李发青回忆,这是一次艰险的历程,保育员背上背着被包,双手还抱着幼儿,一方面要防止敌人袭击,时常带孩子进山沟野林里躲避,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历经11个昼夜的颠簸,60个娃娃和30多个教职员工终于安全抵达了成都,“没有一个孩子和教职工伤亡,这在当时那种极端条件下,真是个奇迹!”成都玉泉街62号的一所8000多平方米的住宅作为保育院院址,托儿所终于安了家,并正式改名为“四川育才保育院”。

老校医手写万字园史 昔日“红木小楼”变成高大楼房

1958年入职玉泉幼儿园的老校医李发青经历了幼儿园刚刚到成都建立发展的那段时光。他因为文笔较好,手写了近万字的《育才幼儿园(注:玉泉幼儿园曾用名)园史》,回顾了那段历史,“有些孩子的家长平时在外驻军很难见到孩子,就一封信一封信给我们这里寄,表达他们对我们的感激和对娃儿的思念之情。”

有不少母亲刚生下孩子四十五天,产假期满就将婴儿送进保育院,自己便奔赴外地工作,等自己能回来看望自己孩子时,孩子已满两三岁了,常常是母子互不相识。写信成了家长与孩子们联络感情的唯一办法,代孩子给家长回信的工作自然落在了各班老师的肩上。

“我们从山西到成都,这一待就是67年,直到今年,我们都还在原校址。”李发青介绍,从前幼儿园的红木小楼,如今已成为高大的楼房。一座“马背上摇篮”的雕塑至今仍在园区内,伴随着孩子们嬉戏成长。

数百张照片凝结几代人回忆 “希望大家回来看看”

在校史资料室内,成都商报记者看到了玉泉幼儿园数百张记录园区发展历史的老照片,这也像是记录着中国幼儿园的一面镜子:上世纪60年代扎麻花辫、满脸青涩的老师、70年代滚铁环的小不点、80年代穿“的确良”格子裙的小姑娘、90年代在泳池嬉戏的孩子、2000年后玩过家家的“小大人”……曾经的育才幼儿园,也先后改名为“东方红幼儿园”和“玉泉幼儿园”。

但让校方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当时的照片和老物件已经找不到了。“特别是以前在窑洞和刚刚来到成都扎根时的老照片,我们都希望能够寻找到。我们还希望向全社会征集反映幼儿园重要历史活动;反映幼儿园建筑、校容校貌的变化;反映各时期师生工作、学习、文体活动、特色活动等;有特色或历史价值的集体活动照片、毕业生合影、毕业证书等老照片、老物件。”

于老师表示,玉泉幼儿园凝结了几代人的生活回忆,“有的学生是自己在这里入托,他们的子女也在这里入托,现在他们的孙子辈还是在这里入托。我们希望老校友今年9月下旬校庆时,能再次回到玉泉街62号来看看。”

成都商报记者 胡敏娟 摄影 王效 翻拍

新闻推荐

格芯签约成都 共建世界级集成电路生态圈 累计投资超过1亿美元,助推成都成为全球卓越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中心

格芯成都新工厂的建设工作已经展开摄影记者陶轲医疗、航空、智能手机、物联网、可穿戴设备、VR、智能家居……尖端技术和未来科技发展里,晶圆是基础的组成元素。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