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路权之争谁来破解?

西江都市报 2017-05-23 15:15 大字
据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汤琪) 政府统计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亿大关,由此衍生的道路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拷问国人的行路文明,同时也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那么,在中国,为何会产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路权之争?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合理分配路权?共享时代,路权分配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日前,记者进行了调查。

新形式的路权之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今年4月17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称,截至2017年3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首次突破3亿辆,其中汽车达2亿辆;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苏州、深圳6个城市的汽车超过300万辆。

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开始在中国疯狂蔓延。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中国共享单车投放总量超过400万辆,市场上的共享单车企业不少于20家。

“我刚搬家的时候,考虑到单位和家之间仅有3个地铁站的距离,所以一开始选择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结果发现,上下班高峰期骑车太艰难了。”家住北京朝阳区劲松街道的陈峰,在距家不到4公里外的国贸工作,“骑车难”让他最后还是选择挤地铁上班。

陈峰说,大量共享单车涌入东三环辅路的自行车道,每个路口等待红绿灯的时间“超长”,往往会造成局部的拥堵。

“特别是遇到一些自行车道和公交车进站路线重叠的时候,骑车的人太多,公交车进站就很困难;有时公交车停靠后,骑行者往往借机动车道绕路行驶。”这样的场景,在陈峰上下班的通勤线路中,一天天上演。

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路权之争在中国并非新鲜事,但共享单车时代来临后,“共享围城”、单车乱停乱放,甚至挤占机动车道、人行道、盲道等新的路权之争,又在考验政府的管理智慧。

人行道被“挤爆”

共享单车挤占人行道的现象,在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商圈尤为明显。由于地处商业闹市,又具有地标效应,三里屯往往吸引众多上班族和游客光顾。

记者走访发现,三里屯附近的各种共享单车投放量巨大,在人行道上能停放两至三排,甚至侵占盲道,留给行人的空间极其有限。

除了北京外,深圳也遇到类似矛盾。据媒体报道,今年清明小长假的前两日,深圳知名景点深圳湾公园的人行道和骑行道被大量涌入的共享单车“挤爆”,一度导致行人寸步难行。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共享单车的停放区域作出规定。据媒体报道,北京、深圳、成都、上海、南京、昆明等地发布了相关条例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深圳拟要求,在非公共区域(住宅、商业办公等)自行设置自行车停放区,采取技术、管理等手段,保证车辆按区域和点位规范停放。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北京的道路规划设计来看,共享单车带来的问题不是骑行量超出城市自行车道的承载量,而是停放的车辆过多。

她观察发现,为了抢夺市场占有率,有些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时超出需求,甚至占用其他道路资源。

各方明确路权和安全意识

根据2015年发布的《上海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报告》显示,五年来,上海市道路交通周转量增幅达到42%,而全市道路总里程仅增长10.3%,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日趋突出。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北京交通发展年报》显示,由于人口总量调控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政策影响,2015年,北京市交通拥堵有所加剧,平均拥堵持续时间3小时,较2014年增加1小时5分钟。

上海、北京两地的数据意味着,在汽车保有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的同时,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也在加剧,有观点认为,路权如果不能合理分配,势必会为交通“添堵”。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对记者表示,无论是行人、非机动车使用者,还是机动车驾驶员,一些人对路权的意识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的。

他说:“很多人缺乏汽车社会的路权意识和安全意识,例如,机动车驾驶员应有礼让行人的意识,而作为行人、非机动车驾驶者,也要理解自己的边界,路权优先不等于说可以无限制的滥用。”

“中国式过马路”即是行人、非机动车驾驶者滥用路权的顽疾之一。受访的专家陈艳艳坦言,控制机动车驾驶员的行为比较容易,但对行人、自行车的执法成本就相对较高,但她建议,这样的执法还应常态化。

“哪怕去抽样监管非机动车违规过马路的行为,监管到谁头上,就和谁的信用体系挂钩,利用设置黑名单等手段,提升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陈艳艳说。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新闻推荐

茅台涨到600元? 私募大佬又开1亿赌局

5月22日,贵州茅台股价盘中突破446元,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已逾5500亿元,超过帝亚吉欧,居全球烈性酒市值第一。对于贵州茅台一路上涨的股价,市场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有的研究机构提出明年会到600元以上,也...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