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未来城市的“N个猜想”

商洛日报 2017-04-28 10:01 大字
  城市学会了“呼吸”,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管廊学会了“体检”,哪里线路出了问题,立即就能自动显示……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未来的城市将带给你N个“想不到”。

  27日,“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与会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结合各地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一笔一笔地给记者勾勒出了一幅未来城市转型、科学发展的动人图景。

  在大家眼中,未来的城市,首先将不再是一座“水泥城市”,而是会呼吸的“弹性城市”,自带“蓄、滞、渗、净、用、排”功能的治水“六脉神剑”。

  水,去了该去的地方就是资源,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可能就是水患。在遂宁市试点工程的现场,工作人员当场做起了实验。他直接用水龙头对路面进行冲洗,水迅速地从道路渗入地下,流向不远处的水塘和湿地。

  与会专家和官员坦言,一个又一个的“海绵体”,将组建成一座又一座“海绵城市”。类似的透水混凝土等高科技新材料,有望成为未来一些城市建设的“标配”,让这些城市学会“呼吸”。

  未来的城市,通过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不仅能消除为增改管线而使马路“开膛破肚”的尴尬,还将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举例说,2016年,“莫兰蒂”台风正面袭击厦门时,湖边水库片区、集美新城核心区管廊内的高压电缆和各类市政管线安然无恙,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让大家激动的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地下管廊还将充满神奇的智慧。人们不仅能第一时间迅速发现管网的问题,还有可能让智能机器人进行巡查,实现24小时全天候智能探查。

  在成都市成洛路管廊试点现场,盾构直径达9.33米,为国内最大盾构直径的地下综合管廊。副市长刘守成介绍说:“我们正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推动新增管线全部实现智能化,并逐步改造既有管线,建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平台,探索实现管廊无人化监管。”

  在厦门市,当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BIM技术、云存储技术等,构建了可视可控的智慧管廊管控平台,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对综合管廊主体结构、设备及管线健康状况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监测管理。

  这样的图景并不遥远,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转型升级。我国提出的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时间表”显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到2020年,我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到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

  (新华社成都4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 叶建平 胡旭 吴文诩)

新闻推荐

成都青白江船棺墓葬群再次出土精美器物

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制图5月23日,在成都青白江船棺墓葬群M200墓葬发掘中,再次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剑等器物。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的船棺墓葬群年代跨度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迄今已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