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点就到”的祭祀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3-30 06:12 大字

——“微信扫墓”引发社会热议的背后

指尖轻触,哀思关山飞渡;打开微信公众号,约定时间输入密码,就能观看祭扫现场直播……最近,成都、南京等地先后推出的微信祭扫活动,引发舆论热议。

微信祭扫:缘何“扫”出来一堆是非?

用微信远程向去世的亲人表达哀思,内容可以同步显示在公墓现场的LED大屏上。今年3月初,成都长松寺公墓推出的微信远程祭祀在网上引发争议。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支持 “微信扫墓”,认为这种方式为不能返乡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途径;而仍有近四成被调查者认为,“微信扫墓”没有仪式感,并不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有网友认为,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需严肃对待。思念一“点”就到,虽然简单省事,但是失去了祭扫的意义。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有不少言论对“微信扫墓”给予了理解。自由撰稿人杨朝清认为,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微信扫墓”让人们有了更多的追思渠道。换句话说,微信祭扫只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改变的只是形式,含义依然如故。

更多网友认为,对“微信扫墓”要多些换位思考,因为它借助技术创新“成人之美”,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更具可操作性,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

探访长松寺:“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

身处舆论风口浪尖的长松寺公墓为何会推出微信祭扫?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车辆驶出成简快速通道前往长松寺,沿途10多家商店一字排开,门口摆满了金黄色的菊花。有知情者告诉记者,以前路边摆的是鞭炮香蜡纸钱,现在主要卖鲜花果品。不远处的LED大屏上滚动着微信祭语。

穿行公墓区,不时还能听到一阵鞭炮声。“这已经好多了。”长松寺公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崇禄说,长松寺有近5万座墓穴,每年清明节期间需接待40万人次现场祭扫,高峰期5座停车场同时运转,才能疏散络绎不绝的祭扫车辆。

李崇禄介绍,2013年以来,长松寺一直在探索低碳环保的文明祭祀方式。最早是用鲜花、果品、柳枝兑换市民的香蜡纸钱,后来又尝试用书法作品、诗歌朗诵服务进行兑换。“今年是第五个年头,前来兑换鲜花果品的市民越来越少,因为很多人会自己带。”

“从物质祭奠向精神祭奠过渡,微信祭扫是我们的又一次努力。”李崇禄不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现场祭祀的替代,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并轨,“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何乐而不为?”

长松寺工作人员表示,自今年3月初开通微信远程祭扫以来,LED大屏已滚动显示了1万多条祭语。24日中午,熊女士与姐姐手持鲜花前来给父亲扫墓。在明了微信祭扫的用途后,也用微信发了一条祭语,“能来当然要来,确实来不了,微祭也是一个好办法”。熊女士说。

专家建言引导祭祀回归本真

与此同时,南京雨花台功德园也推出了微信“直播代扫”,逝者亲属凭公墓发送的密码,就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观看祭扫实时画面。

微信被用于祭扫之前,网络祭祀其实早已流行。“八宝山在线”几年前就已设立网络纪念馆。其中,“普通纪念馆”已有1213条逝者数据,访客既可浏览逝者生平,又可在线献花、点蜡烛、写祭文、点歌、献祭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永强认为,互联网全面介入人类生活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重要方式,清明祭祀必然会受到互联网影响,“我认为微信祭祀整体而言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对亲人的感情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出口。”

“从土葬、火葬、树葬,甚至到今后很可能会出现的新型殡葬方式,从鞭炮、香蜡、纸钱到鲜花果品、网络祭奠,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殡葬和祭祀的形式会越来越简单。”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说。

但胡光伟认为,简单并不代表没有仪式感,并不意味着情感褪色甚至是敷衍偷懒,恰恰相反,网络以其无所不在的到达性,反而可能具有更加强烈的仪式感。

有专家指出,传统祭祀方式尽管存在污染环境、消耗资源等问题,但在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互联网+祭祀”也许成为移风易俗的有力推手。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微信扫墓”是否可取,而是如何引导祭祀回归本真,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下去。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让“绿富美”成为时代价值标签

柴剑锋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主持人本报评论员王付永张雨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生态”与“环境”再次成为高频热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也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