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年 古蜀群墓成都重现青白江现春秋战国180座船棺墓群 古蜀文明谱序成型
青白江现春秋战国180座船棺墓群 古蜀文明谱序成型
出土的青铜盏。
出土的青铜器兵器纹路精美。
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的考古发掘现场。
文物工作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发现了近200座春秋至战国时期的船棺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尤显精美,堪称一座“地下青铜器宝库”。
3月7日,晴。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街道双元村,近2个足球场大小的“工地”上,排列着180个长方形的墓坑。除了少量东西向分布外,其余大部分都为南北朝向。从墓群上空俯视,密集的黑色墓坑安静陈列在黄土之上,像许多欲说还休的嘴巴。这是近200位古蜀人的最后归宿。
而在一年前的2016年3月,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成都市青白江区准备在此规划建设一处物流园区。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前须例行考古勘探。
在随后的勘探中,这个从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年代跨度达200多年的古蜀人墓群重现天日。
经过近一年的勘探和发掘,考古专家们在双元村发现了180座船棺墓群,出土上千件文物。随着春秋时期“船棺”拼图找回,从商周至战国、跨越千年的古蜀文明,又向我们走近了小小一步。
迷
漆木器揭墓主地位古蜀“棺王”何人?
“这些都是竖穴土坑墓,大部分的葬具是船棺。”3月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天佑站在M154号墓坑旁,绕着这个全场最深的墓坑走了半圈,“这个坑里出土器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算是这里的‘棺王\’了。”
在本次发掘出土的墓群中,多数墓葬成组分布,有的两座一组,有的三座一组,也有十多座一组。据判断,很可能是按照家庭或家族,划区域下葬。
最大的M154号墓位于中间地带,船棺长6.1米,宽1米。漆黑厚重的船棺躺在2.3米深的墓坑内,可以清晰看出棺身连同棺盖由整段古木制成。至今,船棺周围还均匀地抹着厚厚一层用于密封的青膏泥。
和其他墓葬相比,M154号除了格外大、深以外,最引考古专家注意的,是其中陪葬的漆木器。“漆木器在当时因制作工艺复杂,属贵重物品。”王天佑说,M154号中的漆木器纹饰特征、铜印章符号特征与2000年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非常接近,而商业街船棺墓葬
被认为是战国早期的古蜀王墓,“所以M154号的墓主身份
很可能也非常尊贵。”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文字资料十分缺乏,加之墓中的巴蜀图语仍待破译,墓主何人,尚不
可知。
数
印章漆器稻谷桃核伴青铜器540余件
截至目前,青白江双元村墓群共发掘清理墓葬180座,规模为近年来罕见。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玉石器。其中,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多达540余件,包括兵器、容器、工具、饰件等,且保存完整,纹饰精美。另外还出土8枚印章,40余件漆木器,以及500余件陶器。此外,部分器具中还发现了稻、瓜籽、桃核等农作物。
意
补春秋船棺空白归古蜀文明序列
“过去成都周边地区发现的船棺葬多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极少,此次发掘填补了这一空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雨茂等专家认为,从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葬、青白江双元村春秋战国墓群,到前不久刚公布的蒲江战国船棺墓群,商周时期至战国晚期的古蜀文明已形成序列,这为研究古代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活丧葬习俗,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交融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物
纹饰常见巴蜀图语楚文化器物现身墓群
王天佑说:“此次出土的铜器和以前发掘的大部分古蜀墓葬中的相比,图案更好,雕刻更精美。”目前,文物大部分都已转移至成都青白江区博物馆进行后续处理和收藏,一部分保存较好的青铜器已公开展示。按照使用方法划分,这批展出的青铜器被分为兵器、炊具、农具等几大类。
兵器:纹饰刻巴蜀图语
“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千年前的乱世景象,在此次墓葬群中发现的青铜兵器类随葬品中,得以管中窥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青白江区博物馆中看到,展出的青铜兵器主要为钺、矛、戈、剑等几大类。“双剑鞘以前发现不多,但此次一共发现了四件。”王天佑说,更特别的是,双剑鞘还配有剑盒子和小剑靴。
“这次出土青铜器的纹饰大部分为巴蜀文化中常见纹饰,如巴蜀图语等。另外有少量青铜容器的风格与楚文化的铜器风格接近。由此判断,墓葬年代大部分在秦灭巴蜀以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雨茂说。
巴蜀图语是一种图形文字,又称巴蜀符号,在中华民族文字起源中有着重要地位,与仙居蝌蚪文一样没有被破解。巴蜀图语多为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由于其形状类似装饰性符号,所以最初人们并未把它视为文字。
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符号被发现,目前学界多认为,这是巴蜀古族用来记录的文字,属象形文字,同时也是巴蜀文字的雏形。
炊具:带楚文化特征
有止战之戈,亦要有炊食之器。
在展出的青铜器中,除了兵器,还有鼎、壶、敦、盏等典型的楚文化器物。其中一件青铜盏,盖、身大部分饰蟠螭纹,脉络幽密,捉手、器耳、器足采用透雕、浮雕等细微工艺,匠心玲珑,足见当时制造工艺之精湛。
“这些器物,主要用于盛饭,装酒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云洪说,这些典型的楚文化器物在古蜀墓葬中被发现,证明当时两国间交流之频密,“有可能是对外文化交流,也或者是战争掠夺所致。但是能陪葬这么精美的器物,更说明墓主人身份较高。”
和兵器不同的是,青铜盏中,更多运用了春秋时期最主要的蟠螭纹。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螭是龙的子孙。蟠螭纹因其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状而得名。最初的蟠螭纹,在远古文化中曾出现过,但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兴盛,被大量运用于玉器及青铜器的制作中。
农具:青铜器走入平民
农耕社会,农业乃立国之本。本次出土的器物中,还有铜斤、铜刀、铜凿,雕刀等农具。铜斤即斧头,铜刀用于雕刻。雕刀的柄呈竹节状。
在整个青铜器的纹饰中,农具的雕刻工艺也十分精美。从这些农具中,能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已不仅限于统治阶级使用,而是走进了普通百姓阶层。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雪实习生阳茜摄影吕甲
新闻推荐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张峥)3月4-5日,第五届模拟联合国校际大会在成都棠湖中学外国语学校举行,来自成都市四、七、九中等10多所高中的100多名优秀学子共聚一堂,共商“天下大计”。在会议环节中,棠...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