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没有招牌的面店

内江日报 2016-05-22 07:47 大字

◇周万里

小城里的人很喜欢吃面,随便哪一条街上,都散落着三四家面馆,生意从早上做到下午。要是位置和口味好的,还要做到深夜。

巷子两边的商铺都有五花八门的招牌,但有一家面店从开业到现在一直没有招牌。门脸上方常年是灰色的水泥底子,地面还是老式的水磨石。店里卖的品种不多,一个托盘装着黄灿灿的碱水面,另一个装白色的米线。浇头就两种:牛肉和三鲜,旁边的一个大筲箕里,是洗好的时令蔬菜。

这家老板是个外地女人,到这条巷子时还没出嫁,浑身收拾得利索,手里煮面的竹筷一尺多长,马尾辫在脑后摇晃,见有人走到店门口就问:“煮一碗呐?”每个字的尾音都是又高又轻地往上飘。

周围做饮食和小百货的几十家,很少有做同一样买卖能做十年八年的。其中不是赚了钱转行,就是生意不好顶给了别人。但这一外地口音的吆喝,一喊就是二十年,从来没间断过,女老板还是那样干净利索,只是当初的马尾辫改成了发髻。

“煮一碗呐?”

一声不疾不徐的吆喝,会引来巷中行人的应和。抬腿就进店坐下的老顾客,还没说吃什么,女老板能直接报出老顾客想吃的:“二两牛肉,多放香菜!”“一两三鲜粉!”“二两素面,汤宽青多!”……每个老顾客的吃法,她能记个八九不离十。她的三鲜面很受欢迎,满满一大锅熬制好的三鲜浇头,里面是大骨浓汤打底,加入海带丝、瘦肉丝和墨鱼仔熬制,汤表面一层油,光看看就撩人喉舌。冬天吃三鲜面很惬意,一口下去,胃暖腹热,手足便活动开来。即便是炎热的夏天,我也只吃三鲜面,比起辛辣的浇头,它让人神清气爽。

常客走进店来,拿起筷子敲着桌子边问:“晓得我天天来,为啥昨天不煮起?”老板边煮面边答:“怕煮起隔夜搁冷了噻。”

还有坐下来跷起二郎腿的,喊一声:“先说哈,没得活路干,今天没带钱。”

老板也并不会停止翻飞的长筷,笑嘻嘻地说:“吃了面就去找活路干噻。”

顾客说一声:“那面钱回头给你哟。”

“呵呵,要得,吃了去找大钱。”对话之间,一碗热腾腾的面已经端上了桌。开店这么久,很少遇到白吃的无赖,这些都是老顾客的玩笑,遇到实在嘴皮子刁钻的,她都会“呵呵”一笑了之。小商贩们来歇脚,周围邻居存放物件,她都乐意帮忙照应。

从吆喝问客、煮面起锅、烫青菜、舀浇头,到端碗上桌,收钱找补,最后撤碗抹桌,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穿花般急促的脚步,伴着那些俏皮话和一串串的呵呵声,给那些清苦平淡的小商贩和她自己,带去了一份欢乐。

巷子周围有一个靠捡垃圾为生的老妇人,有时会来讨碗面吃。老妇人不进店,她走到店子的斜对面,取下背上的大包袱,从里面拿出个大碗,蹒跚地过来放在面店的石阶沿上,然后退回放包袱的地方,眼光并不会再看老板和碗,而是埋头鼓捣包袱里面的零碎。

女老板总会给她的碗装满面,然后招呼道:“煮好咯。”老妇人过来“谢谢”都没有一句,端起碗就走到别处吃去了。这一幕,店里的老顾客都习以为常,有热心人建议,再有下次就帮老板报警,老板说:“呵呵,报啥子警哟,就当给我屋头那个烧了一炷香。”

老板说的“屋头那个”是她男人,常年呆在家里,行动不便,听说是给乡下老丈人修房时,抬条石伤了腰。

他们的儿子在成都打工,回家就来店里帮忙,我见过一次,挺白净的一个小伙子。

巷子中的五家面馆,数这家的生意最好,好几年了,二两素面还只卖五元钱。

新闻推荐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开幕

中新社成都7月23日电(记者李晓喻胡敏)在世界经济复苏越发缓慢之际,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3日在成都开幕。这是中国担任G20主席国以来举行的第三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是G...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没有招牌的面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