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接版成都的去产能不是简单关闭或者停工企业也不是简

成都商报 2016-01-21 18:18 大字

上接01版 成都的“去产能”,不是简单关闭或者停工企业,也不是简单“去传统企业”,而是“淘汰落后、提升低端、突破高端”,一方面推动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产能置换、兼并重组和环保搬迁,另一方面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让“老树开新花”。

成都的“去库存”,针对房地产可售面积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商业类房产的供应量增速过快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合理调控土地供应节奏,另一方面多措并举释放住房需求、盘活商业类房产市场。

成都的“去杠杆”,针对政府性债务偿债高峰和民间金融风险隐患,一方面严厉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把民间资本转化为投资增长的源头活水。

成都的“降成本”,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突出问题,打出降低融资成本、减税减费、简政放权等“组合拳”,真正为企业松绑,为实体经济让利。

成都的“补短板”,面对产业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等问题,尽快补上历史的欠账,提升城市发展这个“木桶”的容量。

显然,每一项任务都在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每一项改革,都指向体制根源,激活无形之手,优化市场配置,从而改善供给约束,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

(三)

产业结构往往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经济的质量和前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害在于“结构”二字。

成都的经济发展,表面上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根源是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调,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紧缺并存。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善供给本身的产业结构,纠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调,来提升成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

成都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的是改善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按照成都制造2025规划年度计划,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6.5%。从大力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到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优势产业,再到推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软件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清晰可见。

成都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为的是改善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按照服务业2025规划年度计划,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增强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加快打造国际购物天堂,满足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让成都真正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最终呼应并且弥补需求的结构性缺口。

(四)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需求最重要。但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说,供给创造需求。他们也许都没有错,但是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选择。

是的,供给不仅满足需求,还能创造需求。需求在升级,供给也需要升级。升级的供给,催生了更高级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产能过剩的同时,国人却喜欢到国外旅游代购从化妆品到奶粉的各种产品,日本的电饭锅、马桶盖也被中国游客抢购一空。

经济结构的内生问题,蕴含经济发展的大机遇。成都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让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转移,向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回应时代的需求。

一个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供给,决定成都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成都国际化进程的未来,更决定着成都人民的福祉。因为它意味着更充分更体面的就业,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创富机会。

201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00亿元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5%——这是一个检验成效的目标。

这一切,都需要在改革中求索,在改革中兑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正确的理念,有正确的方法,成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能穿越重重关口,回应成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期待。

新闻推荐

创新引领成都即将试行新人才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引

■创新引领成都即将试行新人才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引领”被放到了“六大行动”首位。那么,创新引领如何实现?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表示,成都将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是指...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