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年争议居民博弈 都市赶场 该不该“赶”

成都商报 2016-01-27 18:15 大字

成都商报记者 胡挺 康耕豪 摄影记者 张士博

三年前,土桥镇进行了全面街道改造,整体的改造完成后,延续千年的赶场文化没有了场地。于是,附近居民自发将赶场地址移到了距离土桥镇不远的金牛区金科南三路。一方面是居民巨大的反感和投诉,一方面是赶场人的热捧……双方的争议从来没有平息过。

镜头 小贩提前一晚开车来抢位 市民连坐13站早公交来买菜

1月26日清晨6点,气温0.9摄氏度。住在花龙门的舒婆婆冒着严寒,早早地起床了。坐了13个站的公交车,上午7时许,她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位于金牛区的金科南三路。吸引她的,是这条路上自发形成的“赶场”。

三年来,每逢3、6、9,金科南三路便成为整个金牛区金泉街道办沸腾的中心:数以百计的摊贩前一天晚上就开着货车,前来占据有利地形;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在长达500多米的临时集市上选购商品;难以计数的大小喇叭发出的叫卖声震耳欲聋,即使站在20多层的楼顶也能清楚听到……

金科南三路全长约1公里,每逢“赶场”天,该路段位于金周路与金科北路之间的约500米的路段,便会成为临时集市。1月23日和26日清晨,成都商报记者都来到该临时集市,两个路口都已放置了“今日赶街 请车辆绕道行驶”的路牌。多名“赶场”的小贩称,这个临时集市形成于三年前,前身是附近的土桥场镇。“土桥场镇拆迁后,因为这个地方离原来的土桥场镇近,大家就都到这儿来了。”

临时集市没有固定摊位,不少小贩为了抢一个“好位置”,提前一个晚上就来了。住在附近的居民汤大爷说,他曾观察了好几对开面包车来“赶场”的夫妻,都是前一天下午就来了,选定一个位置后,便把东西都布置好,晚上就在车子上过夜。相对于中心城区的农贸市场,临时集市的商品价格更为便宜,这也吸引了许多外地的顾客。

反对者

与商贩对吼 与车辆对峙

差评派的账

●早上6点过开始吵,没法休息

●上班被堵致迟到,被扣100元

●货车太多,小车已擦挂三次了

1月26日上午,72岁的汤大爷家中门窗紧闭,但小区外临时集市传来的叫卖声,仍然让他难以休息。汤大爷所在的楼栋,与临时集市之间,还隔有一栋楼房,但仍然躲不过噪音的骚扰。“简直没法生活。”他敲着桌子说。

临时集市紧挨着“正成拉斐”小区,集市产生的噪音以及车辆拥堵等情况,让部分小区居民难以忍受。在多次向物管反映无果后,汤大爷采取另外一种措施:与商贩“对吼”。

“他们不是有高音喇叭吗?”汤大爷说,“喇叭里喊:降价了,降价了,我就跑到他面前去喊:‘不要钱,随便拿咯\’,我晓得我的声音没得高音喇叭大,但我就是想讽刺他们,这种用喇叭喊的方式,让我们很恼火。”

这样的“讽刺”并没有实际效果,更多的居民采取紧闭门窗的方式。住在小区4栋3楼的陶大爷,紧邻临时集市。“每到3、6、9,早上6点过就开始吵,一直要持续到下午,家里人根本没办法休息。所以一到这些日子,我都是提前把窗子关好,但声音还是钻得进来。”他说。成都商报记者发现,该栋楼临近集市的一面,从1楼至楼顶都能清楚地听到集市的叫卖声。在嘈杂的噪音下,一些住户甚至听不到敲门声。

小贩云集造成的交通堵塞,也让小区居民苦不堪言。小区的车辆出入口正对着临时集市,不少居民遇到过上班时车辆无法出门的困境。33岁的刘先生曾因为上班时被集市的车堵住而被扣钱的经历。“1月6号那天早上7点多,我开车从小区出来不久,就有三、四辆面包车、小货车从路口行驶进来,走又走不了,掉头也不行,耽误了快半个小时。”他说,那天他上班迟到了20多分钟,被单位扣了100元。

“每次从小区门口开车过来,都是在考手艺。”在该小区一家物业公司上班的林女士说,各类商贩的车乱停在路边上,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擦挂。“我的车已经擦挂了三次了,都是在这个门口。”

支持者

方便又便宜 热闹久违了

点赞派的账

●一斤苹果 1元多

●两只土鸭 25元

●近,而且比其他市场便宜2/3

●找回儿时的记忆

在一些小区居民对“赶场”明确表示反对的同时,另一些居民却认为,这个临时集市为他们带来了方便。

“好得很,蔬菜那些又便宜又好,比市场上要便宜2/3。”77岁唐婆婆觉得临时集市对她并没有什么坏的影响,自从2014年她搬到小区后,每逢赶场的日子,她都会去逛逛。“东西确实又便宜又好,两只鸭子才卖25元,都是吃粮食的土鸭子。”

而对于烦人的喇叭叫卖声,唐婆婆则觉得“可以接受”。“做生意肯定要吆喝一下,再说也没有天天这样。”

这个集市,在她的眼中,还有着另外一层含义——热闹。“平时小区里冷冷清清的,谁也不认识谁,赶场的时候闹热哦,到处都是人,下去买点东西,或者去逛一哈,对我们老年人来说都很好。”

临时集市便宜的价格,也吸引到除了小区居民外的其他居民。65岁的舒婆婆住在花龙门小区,1月26日上午,她冒着严寒,6点就起床,坐了13站公交车,在上午7时许赶到这个临时集市。“水果很便宜,苹果才1块多一斤。买了把芹菜,还买了点萝卜,可以放得久一些。”

有人甚至走40多分钟的路过来买菜。刘女士和曹女士住在两河锦地小区,1月26日早上,两人冒着严寒从小区出发,结伴走到金科南三路来“赶场”,“用了40多分钟。”曹女士说,临时集市的东西确实要比外面的便宜一些,走路也值得。

针锋相对

10个住户4个反对

每逢3、6、9就存在的临时集市,成了“正成拉斐”小区居民争论的焦点。在一轮又一轮的交锋中,传统的“赶场”与现代的居家生活,屡次产生冲突。

在汤大爷看来,“赶场”是一种传统风俗,这无可厚非。“但是这附近属于城区,也有主干道,有车辆要通行,有居民要生活,如果要‘赶场\’,可以在远一点的地方进行。”

而“赶场”的支持者则表示,这样的集市让他们找回了“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去‘赶场\’就是为了去吃一碗米凉糕。”已经77岁的唐婆婆回忆说,这样的集市在带给老人热闹的同时,也让她回忆起儿时关于“赶场”的记忆。”

1月26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在该小区随机采访了10名住户,其中5名住户表示,临时集市带给他们方便;4名住户表示,临时集市噪音大,车辆拥堵,影响生活;1名住户保持中立。

不管居民们如何争论,临时集市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金科南三路的环卫工董师傅说,平时两名环卫工负责这条街道的清扫,而每逢赶场日,就会安排五个人负责打扫街面卫生。“从12点开始打扫,到下午五点才能弄完。”

何去何从

今年或并入正规菜市

临时集市所属的金牛区金泉街道办,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扰。“确实有不少居民投诉过临时集市的噪音扰民和交通拥堵问题,但‘赶场\’又属于传统风俗,我们没有办法取缔,只能进行引导。”金泉街道办城管综合执法分队队长蔡军说。

蔡军介绍,这个临时集市是之前土桥场镇的延续。“之前的土桥场镇,在整个成都都很有名。三年前,按照城市改造的要求,土桥农贸市场进行了拆迁,而周边新的小区修好了,人住进去了,但配套设施还不齐全,农贸市场还没建立,一些原本在土桥场镇的商贩,就近选择了金科南三路,自发形成了集市,仍然延续了土桥场镇3、6、9号逢场的习惯。”

在接到居民大量投诉后,街道办曾试图将道路上的市场,迁移至附近的一块空地。“我们在金科南三路附近找了块空地,大约有150亩,让商贩在空地去卖,这样可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疏堵结合。但是一些商贩不愿意进去,觉得外面生意好。”

这个每三天一次的赶场集市,下一步将何去何从?蔡军表示,目前集市附近已经有两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正在修建:“一个是金牛西区农贸市场,另一个是西华涧漕农贸市场,预计在今年7月投入使用,两个菜市场修好后,临时集市的商贩会进入标准化农贸市场,逢场赶集可能会消失。”

编后

有一种东西

家乐福沃尔玛没有

在家乐福、沃尔玛几乎可以买到一切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我们几乎忘了,还有一种活动叫赶场。

传统与发展的冲突,真的会因为新建的市场而让“赶场”消失吗?赶场是曾经植根于中国广袤土地上千年的场镇交易,这种最原始的贸易活动,包含着一种等价交换的公平,渗透着一种血脉相承的人情。中国五千年文化源源流传至今,不是一个大卖场,一个跨国公司可以替代的。而赶场也确实给现代文明带来环境、交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吴钦

新闻推荐

成都准备选址建设 金融服务产业园区

成都商报讯(记者杨斌)昨日,成都市金融服务外包协会正式成立,首批会员单位30家。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市政府目前正在准备选址、规划、建设金融服务产业园区,作为金融服务外包、金融高端后台、金融设...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