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样 内容一样 致谢一样 “最牛抄袭”有啥不一样? 山东大学处理“最牛抄袭”事件 涉事老师对查重问题称“不好说”
成都商报记者 蓝婧
近日,“山东大学一硕士论文疑似大面积抄袭”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秘档案学系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陈振被指抄袭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刘俊玲的论文,从题目、摘要、到关键词,甚至连致谢语都近乎一字不差,被称为“史上最牛抄袭”。
昨日,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向成都商报记者答复称,学校调查认定陈振学位论文作假,决定撤销其硕士学位,同时,取消其指导教师刘旭光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两篇论文
五个小标题四个全一样
成都商报记者检索发现,安徽大学毕业生刘俊玲的学位论文完成于2012年4月,山东大学毕业生陈振的学位论文完成于2013年4月。这两篇论文都存档在中国知网。
对比两篇论文,成都商报记者发现二者高度相似:首先,论文题目分别是《档案开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和《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仅一字之差。摘要均以“档案,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开篇,介绍了论文六大部分的主要内容,文字几乎完全一样;目录部分,两文结构完全一致,五个主体部分标题,仅第一部分标题分别为“绪论”和“前沿”,其他四个都一样;各章的小结划分也是一样的,大多数小结标题相同。关键词部分,刘俊玲论文依次是“档案、信息安全、开放利用、保障”,陈振论文则是“档案、开放利用、信息安全、保障”,仅词序不同。
而原本最应该具有个人色彩的致谢部分,也都差不多,只是刘俊玲论文写“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应该是我的导师马仁杰教授……”陈振论文则是“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应该是我的导师刘旭光教授……”不同的是,刘俊玲论文列出了113条参考文献,其中有不少她的导师马仁杰教授的论文、著作;陈振论文只列出了30条参考文献,没有马仁杰的名字。
“查重”检测
记者发现“总文字复制比”超过60%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2013年4月,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在其官网上登载了《山东大学关于“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这个办法,答辩前,陈振的学位论文必须经过“查重”检测,即以专业软件检测文章与既有论文的相似度,以杜绝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上述办法提到,“总文字复制比”(不含本人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大于60%的,“原则上必须延期答辩”。而成都商报记者查询发现,陈振的论文“查重”检测比对结果显著超过60%。
陈振的同学表示,其实在2012年他们毕业时,学校已经开始了查重检测,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有查出陈振论文的问题。
中国知网学位论文编辑部编辑高潇玉对记者表示,高校夏季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一般是当年9月份提交到中国知网,根据具体的学位论文数量和不同的编辑进度,每年的公开时间不太一样,“一般不超过半年,最晚第二年的毕业季之前都会入库。所以应该不可能出现论文当时未入库,无法比对的情况。”
新闻当事人\学生
■陈振学位论文被认定作假,其硕士学位被撤销
计划外自费研究生 因故推迟了一年毕业
那么,陈振究竟是何许人也?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陈振出生于1986年,2009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专业攻读硕士。在《山东大学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拟录取表》里显示,陈振为计划外录取的“自筹经费”考生。
教育专家熊丙奇介绍,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划分是过去的一种传统划分方法,根据的是就读研究生期间提供学习经费的渠道。换句话说,计划内招生是由国家提供培养经费,而计划外是由单位或个人提供经费。计划内就是通常说的公费研究生,而陈振也就是所谓的自费考生。但同其他计划内考生一样,计划外考生也是通过统考入学,过了统招线即可。
与陈振同届的几位同学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以前在学校和陈振不熟,接触很少,“属于招呼都没打过的”。也有人表示,陈振在毕业之前就有工作,并不常来学校。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陈振本应在2012年毕业,但因故推迟了一年。
新闻当事人\老师
■刘旭光被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是否接受学校的处理? 指导老师称“你懂的”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目前还未就当年为何没查出来陈振论文的问题作出公开说明。
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陈振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文秘档案学系主任刘旭光。对于为什么当年没有查出问题,他连称“不好说,不好说”。对于网友的质疑,刘旭光称,“我是当事人,我也不好说什么,就看学校的通知吧。”而对于是否接受学校的处理决定,刘旭光称,“你懂的。”
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很多学生对待毕业论文已经变得功利化,只求顺利通过毕业答辩获取学位,这是现在高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并非计划外招生才会出现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我国高校要重塑教育和学术尊严,必须对功利化开刀,要给教师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学术管理与评价权。开放学术资源有利于遏制学术不端,根除弊病还需要从源头上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综合人民网 东方早报
声音
光明日报:熟视无睹的心态更为可怕
学位论文居然也敢全盘抄袭,且顺利过关,这不免让人在愤怒之余,多有疑惑。而其论文指导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很纳闷”。只是,不明真相的公众可以“纳闷”,而作为关联人的导师也“纳闷”,就未免让人更加“纳闷”。这样一篇近乎复制的论文,究竟是怎样蒙混过关的?
眼下,山大已经正式回应抄袭一事,该论文被认定作假,决定撤销授予该学生的学位,并重申该校对学位论文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如此善后并不令人意外,不过,大家关心的是,学术界对类似的事件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关注。
实际上,这件事背后,若隐若现的,正是一种由来已久、习以为常的熟视无睹。抄了?呃!知道了;“查重”没查出来,好奇怪……如此而已。相较具体的抄袭行为,这种熟视无睹的心态才是真正可怕的。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践行环保、服务环保!”刚刚捧回“2015年中国环境好新闻优秀记者”奖项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李彪,用这句话来总结自己的三年环境保护记者生活。从生活中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到日常做好垃圾回收,这些看...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