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代画卷 现代诗歌 翟永明、黄公望带观众富春山中游

成都商报 2015-10-16 19:04 大字

“1350年,手卷即电影。你引首向我展开,绢和景,徐徐移动……”昨晚,2015成都蓝顶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戏剧《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在成都东郊记忆八点空间剧场上演。这出戏剧改编自成都籍著名诗人翟永明的长诗《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现场观众在诗歌的带领下,和《富春山居图》来了一次古今穿越。

看古画时萌发写诗灵感

昨日下午,翟永明携《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的限量版书籍在东郊记忆八点空间进行了签售,这本限量版的《随黄公望游富春山》采用复古经折装,展开书卷,仿佛与古人观看长卷画作一样,更吸引人的是,书籍封面与函套采用蚕丝纸张制作。尽管售价高达298元一本,但昨日下午,翟永明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签出了30本。

“我想要表现古代的时空境界,同时又想将自己当下的心情呈现出来,希望我的诗里面有时空的转换,就像年轻人喜欢说的穿越一样。”翟永明的《随黄公望游富春山》,这组诗她断断续续写了4年,灵感源自一幅印刷精美的《富春山居图》长卷。她回忆,一次看一个印得很好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长卷,朋友就按照古代展示画那样,卷着一点一点打开,只看一段,然后卷好了,又看下一段。

“我就想象当时读长卷时,特别像有一个人就在富春山里面行走的那种感觉,想象在古代,没有电影这种东西,这种长卷的绘画方式有点像现在的电影镜头,它用电影镜头这样来推拉平移,这样来展示一个自然风景。当时我突然一下有一个冲动,把自己感受写出来,就是我怎么走在一幅古画里面。”

戏剧在诗歌声中拉开帷幕

戏剧《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就改编自这组长诗。在昨晚的演出中,翟永明亲自朗诵诗歌拉开了帷幕,随后,演出在《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的开场诗句中正式上演,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演员们朗诵着诗歌,或舞蹈或漫步。幕布上,《富春山居图》像电影那样播放,演员则在画卷中穿梭,如翟永明自己所说那样,自由在画卷“穿越”。

《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更像是一出实验和先锋的戏剧,自己的诗改编成戏剧,对于翟永明来说是一个奇妙的过程,“现在是一个图像时代,诗歌变化成了戏剧这样的视觉作品,是二次创造,导演在里面也加入了说唱、评书、舞蹈等多种载体。”在翟永明看来,这样的跨界能很好地传播现代诗,“现代诗的历史不长,需要有更多的尝试,我这些年也一直在做这个,比如将诗歌和音乐、影像结合,我希望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2014年,《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亮相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首演收获戏剧、诗歌、艺术界等赞誉无数。翟永明表示,这次在成都上演的戏剧不同于北京的版本,“全部是重新排过的”。作为这出戏剧的艺术指导,翟永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比如演出时在荧幕上打出诗句,“我的坚持就是,不管怎么改编,诗歌的魂不能丢,这出戏剧也不能只是一个让观众看了就完的东西。”

长诗改编成戏剧并非易事

在读到翟永明这首组诗后,戏剧导演陈思安和编剧周瓒都十分喜欢。陈思安在阅读中,感觉这组诗有一个非常戏剧性的视点,就是诗中人物视角的转换非常自由,时而是观画人描绘画中的景物;时而进入画中跟随黄公望漫游山水;时而成为诗人构写着诗文。同为诗人的周瓒则认为,这首诗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元素和思维使得这组诗显得与众不同。

将长诗改编成戏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导演陈思安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适当地选择长诗中的文本来进行舞台改编,又如何让众多年轻的演员和主创消化这些诗歌的文本?而编剧周瓒认为,翟永明的长诗内容非常丰富,“我进行了大胆的删改,只取所需,同时也结合戏剧性的必要,加写了有关画的流转故事。从文本看,是诗与文的拼合。”

为了让演员们更清楚地理解诗歌,陈思安和编剧周瓒花了大量时间给主创们讲解这组诗的每一小节,细化每一处典故的出处,诠释每一部分的情绪,“我希望演员们将文本真正理解透,将这些诗句化为他们自己的理解,化为他们自己的呈现,形成他们自己对这组诗的认识。”

成都商报记者 邱峻峰

实习生 陈椰琳 摄影记者 王天志

新闻推荐

重阳登高 踏云西岭

昨日上午,又有一批参加由成都商报发起的西岭雪山重阳登高游活动的游客从成都出发了。游客中,82岁的杨明媛和84岁老伴龙树准老两口精气神都很足,游玩下来丝毫不觉得累,就连他们49岁的儿子都自叹不如。...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