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后,仁和芒果为何丰收?
□王卿 本报记者 王南桢 特约通讯员 滕德银
“虽然前期遭了霜冻,但后期管理跟上了,40多亩芒果挂果还不错,现在已经卖了20多万元,剩下的果子可能还卖得到万把块钱。”9月17日,仁和区布德镇巴关河村捍马拉组村民李汉开高兴地说。
近段时间,攀枝花芒果大量上市,仁和区的果农们忙着采摘、销售,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甜在心里。
去冬今春的一场霜冻灾害,曾让仁和区的果农们忧心忡忡,担心增收无望。对此,区委、区政府积极应对,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果树、抓管理、促营销。
上下同心,共保“摇钱树”
“这是我种芒果以来第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霜冻,五六百棵幼树直接冻死了。”虽已时隔大半年,当谈起那场灾害,种植芒果20多年的李汉开记忆犹新。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区有5万亩芒果树受灾,占全区芒果总面积的近40%,其中近4万亩是幼树。看着辛辛苦苦养育的“摇钱树”被冻伤、冻死,果农们万分着急。
灾害发生后,仁和区立即成立霜冻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和民政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区农牧局、科知局、区委党校新农校等部门单位的专家们组成技术小组,到各受灾乡镇,开展抗击低温霜冻灾害及冻后农业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市农牧局、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也深入到仁和区受灾乡镇,驻村指导芒果生产。
区广播电视台及时制作应对霜冻的专题片,多次在电视上进行宣传。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农技人员及各个芒果专业合作社的“土专家”“田秀才”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抗击霜冻的队伍中。
那段时间,仅仅驻扎在大龙潭乡的专家就有10余人,驻扎时间长达半个月,他们将全乡的芒果林跑了个遍。
田间指导,孕育“希望花”
区委党校副校长、新农校校长赵家华是参与抗击霜冻的技术专家之一。灾害之后,赵家华和同事们深入到田间地头,查看灾情,用科学技术帮助果农抗灾。
“这棵芒果树当时快要冻死了,后来赵校长教我们把树苗上半截剪了,再重新嫁接。”果农王立强站在自家的芒果地里指着几棵被拦腰剪断的小树苗说。这些小树长出了新的枝条,树叶迎风摆动。
赵家华说,一棵小树成长到挂果需要3至5年,再到盛果期需要6到8年,如果被冻死,果农们之前的辛勤努力就付诸东流,一切又要重来。
抗击霜冻灾害的过程中,农业专家们为果农们提供了不少“药方”:把大树冻死的枝条剪掉,露出未被冻坏的枝条,并及时喷洒叶面肥;用稻草、秸秆、玉米杆盖在树冠上面,给冻伤的枝条覆盖薄膜或草;买遮阳网覆盖树冠隔离霜冻;夜间在芒果林里烧火烟熏驱寒……
“听了专家的话,今年我家的树子挂果率不比去年差。”布德镇新桥村村民魏福兴说。
在芒果挂果时节,区委党校新农校发挥17个教学点的平台优势,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示范、培训果农。
为了让活下来的“摇钱树”更好地生长,仁和区还实施了一批配套基础工程:在太平乡革新村建了一座提灌站;对布德镇新桥村占田水库和放水渠进行整治……
把脉市场,卖好“金果果”
9月1日,在成都工作的谭磊通过淘宝网向攀枝花田园果业专业合作社购买了两箱凯特芒果,两天后他就吃上新鲜芒果。
“网上销售是今年新街村芒果销售的一大特色,全村有网店50多家,借助网络销售的芒果大约占总量的五分之一。”大龙潭乡新街村党总支书记、田园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明武说。
吴明武的“销售经”还很多,如“质量品牌经”、“诚信经”、“深入一线经”等等。靠不用化肥,合理喷洒农药,绿色安全的“质量品牌经”,新街村的芒果留住了老客户、吸引了新客户。
吴明武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今年,一家长期合作的客户在合作社说明芒果没成熟的情况下,执意购买了6000元钱的芒果,后又向合作社提出退还。合作社赔了本不该赔偿的6000元钱,却因此多销了5万斤芒果,而且价格还不错。“我的‘销售经\’其实不是我的首创,主要还是新农校的老师们传授给我们,他们不但讲技术,还讲销售。”吴明武说。
在今年6月初,在芒果上市前夕,布德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芒果销售协调会。几十名种植大户、几十名外地大客商和市、区涉农部门的领导、专家们聚在一起,为果农卖好“金果果”全面“把脉”。芒果的品质、产量、成熟时间、各地的需求量、价格预测……各种信息汇聚到一起,为卖好“金果果”提前“热身”。
布德镇国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国庆说,现在合作社里的55户果农正在等待商机,过段时间,攀枝花芒果即将售磬,剩余的芒果预计也能卖个好价钱。
政府搭台果农唱“销售戏”,新农校老师讲“销售经”,专合社社员抱团闯市场,让“仁和芒果”销往全国各地。据初步统计,今年仁和区芒果总产量将在去年4.07万吨的基础上略有增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瑜特约通讯员孟祥林)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涉及的6类项目均被纳入其中。这意味着国家对攀西试验区的建设有了扶持政策...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