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草莓的变革
□本报记者 黄国琴 文/图
初冬,一片片诱人的草莓,让仁和区中坝乡热闹不少。每逢周末,田间地头,端着盆、拧着桶的游客鱼贯而行;采摘、品尝草莓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冬季水果品种少,加上草莓口感好,我们便把‘城里人\’请进来,很多农户种的草莓在田里就卖完了。”中坝草莓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吴加发说。目前,中坝乡草莓种植户有200余户,种植面积为1100亩,亩产为3000—4000斤。而在当地,科技培训和种植经验、新品种与老品牌之间相互碰撞从未停息。
改变传统种植方式
毛跃翠,中坝乡中坝社区村民。2004年,她家开始种植草莓,算得上是当地发展草莓种植较早的农户。2006年前后,毛跃翠发现,草莓的产量逐年下降。经多方请教,才知道是因为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
“这些谷草、玉米秆可以全部利用起来,埋到地里。秸秆腐烂后是很好的天然肥料,还能抑制杂草的生长。”毛跃翠说,政府请来种植专家,让她学会了把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的技术。2012年6月至8月,毛跃翠赴西昌学院继续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秸秆还田技术。当年秋收后,她便将全部谷草、玉米秆作为肥料,埋进了自家1.5亩地中。
虽说是个实验,但对于毛跃翠来讲,1.5亩地承载的却是她家大半年的收入。“当时就想,豁出去了,自己也有这么多年种植草莓经验,而且专家和老师也讲得很具体,应该不会错。”在毛跃翠的带动下,当年,中坝社区另外三户草莓种植户也将谷草、玉米秆等埋进了草莓地里。
怀着忐忑的心情,毛跃翠小心、勤劳地伺候着田中的草莓苗。当看到草莓开花、结果的数量,再到成熟时的果形、色泽、甜度,毛跃翠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毛跃翠等人利用谷草、玉米秆等为土壤增肥,成功提升草莓品质的消息,给打算使用这一新技术的种植户们吃下了“定心丸”。2013年秋收后,中坝社区70%的草莓种植户都开始效仿。今年冬天,中坝草莓与往年相比,提前半个月上市,果实品质、产量也得到极大提升。
从运出去卖到请进来摘
“这种草莓口感真好,又软水又多。”11月,到中坝乡采摘草莓的李女士发现,田间多了几种口味不同的草莓供大家选择。今年中坝乡除了种植原有品种草莓外,还从成都双流、贵阳等地引进章姬、香格里拉、黔莓2号等5个优质品种。新品种草莓种植面积达20亩,大多集中在中坝村石头田组。
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村上通过自筹资金、向上争取资金等方式,将石头田组一段2公里的机耕道进行了硬化,方便了村民外销草莓和城里人来此采摘、品尝草莓。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的走起都不方便,草莓成熟时,大家还得想办法把草莓运出去。”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今年道路硬化后,基本上每天都有人开车进来摘草莓。如今,草莓成熟后,农户都不用摘下来运出去卖,光城里人来地里摘都不够。
“新品种草莓产量低,但是口感比原来的草莓好,卖得要贵一点,还是有赚头。”说到新品种草莓带来的效益,毛跃翠算了一笔账,同时也计划着如何提高新品种的品质和产量。“第一年种植这些草莓苗子,我们的种植经验少了点,苗子可能也有点水土不服。明年我们自己培养这些草莓苗,水土服了后产量一定上得去。”毛跃翠对种植新品种草莓充满信心。
以科技支撑壮大产业
“早上起床,看到草莓叶子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霜,这一批长出来的小草莓要受影响。”12月17日一大早,中坝草莓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吴加发起床后,看着地里的草莓叹了口气,他说,适当的降温也能有效防止草莓病虫害。但时间久了,对草莓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中坝乡草莓都为露天种植,一旦遇到强降雨、降雪天气,草莓难免遭受重创。“我们想过要发展大棚草莓,保障草莓在强降雨、降雪天气的成长。”吴加发说,中坝草莓目前正努力探索,向大棚草莓发展。
在发展大棚草莓之前,除不定期请来农林专家对草莓种植户进行种植、管理等培训外,中坝乡还开始探索滴灌、无菌培育等。2012年,中坝乡将合作社的两位成员,送到西昌学院进行系统学习,探索建立无菌草莓苗培育室,从根本上提高草莓的抗病能力。同年,中坝乡拿出10亩草莓地,开展滴灌种植实验。
“如果将科技更好地运用在草莓的发展上,中坝草莓的品质和产量一定会有大的提升。”吴加发坦言,如何让中坝的草莓发展得更好,路还很长。
新闻推荐
□张涛日前,记者随机走访了成都多家单位,发现这些单位在春节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员工辞职现象,特别是一批新入职的员工,90后的裸辞者居多。所谓“裸辞”,指的是还没找好下家就辞职,不考虑后路。“裸...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