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工程的“质感”

攀枝花日报 2013-12-19 05:43 大字

□本报记者 苏安静

攀枝花咋样?

外来者,更多的形容词或许是“温暖”。因为这里阳光明媚,冬日如春。

一座城市,是否“有温度”,是否“最具幸福感”,生活在其中的民众最有发言权。

翻开攀枝花统计年鉴大事记,我们可以看见那些事关民生幸福,事关安居乐业的数据。就业、保障、城建、交通……不一而足。

而从每年政府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里我们也可看出,这些事关民生的事,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

正是有了民生工程,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不用交借读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能享受医保、社保,甚至被评为劳动模范;各类保障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让困难群众有了“房”,更有了“家”……

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里,“民生”更为攀枝花的冬日增添暖意。回眸这一年的十大民生工程,民本与幸福被提到新的高度。

透过清单看民生

12月16日17时许,市目标办民生处负责人正用电脑录入刚汇总的《2013年市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一览表》。记者在表上看到,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牵头单位等内容十分详细。

“这些都是今年1至11月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的数据。”该负责说,今年全市十大民生工程总体推进情况较好。

一览表显示:今年1-11月份,全市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分118个分项;总投资35.8亿元,比2012年增加4.2亿元,增长13.3%;省级目标10大项69个分项中,54项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余15项进展顺利。市级目标49个分项中有28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项正抓紧建设;全市民生工程资金预算已执行34.9亿元,为全年计划的97.5%。

细数2013年“民生清单”,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丰厚的民生之年,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投入,给百姓带来了更多实惠。

“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攀枝花市不断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资金;从这34.9亿元的民生支出,可以清楚看到政府惠民、利民的决心。回应了社会的期盼,更让人看到了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市目标办民生处负责人认为,在城乡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民生工程中,资金安排35.8亿元。这对于攀枝花这座并不富有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如此大手笔地‘给力\’民生,无疑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

采访中,记者从市相关部门了解到,在民生工程资金方面,攀枝花市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多渠道筹措。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党委政府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民生工程工作作出批示,亲自到项目建设现场调研和督查,要求把实施民生工程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切实把民生工程办实、办好,不折不扣地兑现对群众的承诺,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还通过现场调研、会议督办,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实施。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攀枝花作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城镇化率较高。如何解决好本土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是攀枝花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如果没有政府就业扶持好政策,我和同学不可能这么顺利地走上创业路!”谈到创业路,郭锐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郭锐,装璜设计师。这位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已有自己的“装饰设计工作室”,并南下昆明,北上成都闯出市场。

毕业前,就读于攀枝花学院装璜设计专业的郭锐曾梦想到一家大型企业工作或用自己所学创一番事业。

然而,就业难,创业的困难不少: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稳赚的项目、没有十足的信心、没有成功的经验、市场竞争太激烈……

正当郭锐为就业犯愁时,市人社局、就业局等相关部门在攀枝花学院开展的一场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让他到大型企业工作或政府机关工作的想法产生了动摇,求职观念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创业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增强了郭锐自主创业的信心。

在了解相关政策后,郭锐和同班同学陈龙德自筹资金,在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合伙开办了一家装饰设计工作室。

“现在我们的装修业务不仅辐射到市内三区两县,而且有的业务已南下北上。很感谢政府对我们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的扶持。”郭锐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工作室效益不算很好,但他们已逐渐适应了装饰装修市场,并准备招聘几名下岗失业人员,抓信息拓展业务,整天忙得狠。

“创业,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是有些人被陈腐观念所束缚,失去了获取成功的最佳时机,未能成为幸运儿。”郭锐说,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但仍有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调整好,定位过高,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环境舒适的职业、高薪的职业,造成“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的尴尬局面。目前许多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都需要大学生的加入,但一些学生宁愿去挤公务员的“独木桥”,也不愿将目光投向企业。

郭锐成功创业,仅是今年众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缩影。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攀枝花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一发展主线,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企业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实施税收减免、社会保障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措施,帮助解决融资、用地、环保、招工等方面的要求和问题,加快企业发展,吸收更多人员到企业工作。在一系列民生措施保障下,市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今年以来,攀枝花市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截至11月,全市共开展就业援助5683人次,为16133人次兑现各项补贴5000余万元。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7260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961人,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1007人,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45个……各项目标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

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让广大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政府改善民生的目标。”市目标办相关负责人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发展,才有真正意义,“民生问题,其实也是幸福问题。”

攀枝花市实施民生工程已有多年,民生工程项目和内容不断增加和拓展,民生工程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惠及众多城乡群众,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市工作的一大亮点。

如何着眼长远,研究完善民生工程长效机制,对于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幸福攀枝花,具有重要意义。

有专家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实施民生工程,项目选择至关重要。建立科学系统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机制,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关公共财政改革发展方向。

有专家建议:加强民生工程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工作格局,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民生工程多方筹资机制,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要以民生为导向,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建立民生工程政策完善机制。

新闻推荐

省政协委员建议将农民工职业病纳入医疗保障

新华社成都1月18日电(记者李华梁)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群体备受关注,近年来其职业病,尤其是尘肺病病例逐年增加。在四川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应将农民工职业病纳入医疗...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