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成都回来了 谢谢你,守住城市烟火气的人

成都商报 2021-11-24 00:55 大字

守护“绿码”,

就是守护这座城。

感谢所有人的付出与努力。

因为,这城市是你的,

是我的,是我们的。

是沸腾的火锅,是清香的盖碗茶,是流淌的锦江水;是滴答的夜雨,是白日的车水马龙,是推窗可见的雪山;是火辣的、讲究的,也是老少皆宜的……答案不一。而归根结底,是浸润其中的幸福生活。

过去的这段日子,这个城市第四次和新冠病毒正面交锋。它的传播速度快,不少人彻夜无眠,跟它赛跑;它在多处地点出现,确诊病例的编号从1排到了26,要战胜它,不容易。

但是,最终的胜利者仍然是这座城市和生活于斯的人民。

经过20多个昼夜与病毒的争分夺秒的较量,成都全市成为低风险区。烟火依然,生活依旧。

是他们守住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城市不能失守,

我们慢不得!

疫情开始的前两天,范双凤一点都没睡。实际上,从疫情发生那刻起,她就过上了毫无规律的生活,“有时候是半夜三四点回家,有时候又是半夜三四点从家里出来。”

范双凤是成都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是疫情信息流通的“枢纽”。

她的同事,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岳勇,十多天来唯一的一次回家,只是换了一身衣服。在他眼里,站在一线比回家更重要。“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不能失守!”

金牛区疾控中心流调员刘汉林,在接到流调指令的那一刻起,就站在了与病毒赛跑的赛道上。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兵贵神速。他告诉自己,必须赢!

11月1日23时,一个初筛阳性的消息拉响了成都这轮防疫战。一个小时后,阳性确诊。那一夜,刘汉林和同事与“1号病例”面对面,调查其留下的所有活动轨迹……

“早点排除风险,老百姓就多一份安全保障,我们慢不得。”一同参与流调的锦江区流调员李晓静说。

而实际上,流调员的工作远不止流调本身一项。“还得参与划定管控范围、指导环境消杀、做风险研判等。”范双凤介绍,“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专业判断。”

据统计,自11月2日成都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共计有千余名流调人员站在了抗疫第一线。 岳勇说:“如果把疫情比作一条洪水泛滥的河流,我们就是站在上游的筑堤人,要找准源头,截住缺口,再把容易落水的人尽快疏散,落水的人就会减少。”

他们“失联”了,

他们站在了一线

冉妮突然与家人和朋友“失联”了。这个“95后”的重庆姑娘是成华区跳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士。11月2日傍晚,她接到了支援通知——配合金牛区转运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当她回到中心时,其他同事已经出发,只有一个救护车司机等着她。她需要一个人完成采样、环境消杀和转运工作。夜晚,这个体重只有90多斤的小个子女生,像一只行动笨拙的企鹅,穿着密闭的防护服,背着消毒桶,摇摇晃晃地一趟趟爬上高楼。

同样“失联”的还有49岁的曾绍富。他是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的120救护车司机。这次抗疫,他“先斩后奏”,出发以后才告诉家人,他的任务是到封控区开展转运工作。每一趟都要与潜在的病毒接触,他说:“活路要干好。”

如果说曾绍富是间接地可能与潜在的病毒接触,胡萍则是离病毒最近的人。胡萍是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一名核酸检测员,11月3日,她的5岁儿子生病住院,而她工作群里的消息不断——“核酸检测样本的量太大了”。显然,这个时候,单位正需要人手。第二天,胡萍告别儿子,回到了实验室。“这是工作需要,也是我们该尽的职责。”

疫情前线,更多的人是默默无闻的。11月6日夜间,强冷空气入侵成都。新都区三合嘉苑小区,一位市民拍下的抗疫视频感动了全网:在一个核酸检测点位,狂风肆虐,搭建的临时帐篷险些被掀翻,一群医护人员硬是紧紧抱住帐篷的支撑柱……令人动容。

他们“守”住管控区,

“护”住民生需求

流调溯源、环境消杀、核酸检测,在这些抗疫手段之外,如何做好封控管理,保障好民生,也是抗疫战中的一大重点。

11月3日,“2号病例”在娇子一号小区出现,此后该小区被划为中风险区,60岁的王剑彪立即奔赴小区外的抗疫点位。家人劝他别去,因为还有10天,他就要退休了。王剑彪却说自己在社区干了几十年,做群众工作比年轻人更有经验,“正是关键时期,我咋可能‘梭边边’。”

原来,王剑彪是锦江公安分局成龙路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已从警39年。11月12日,是王剑彪退休的日子。脱掉警服的他很快又回到抗疫点位,只是藏蓝色的警服换成了红色的志愿者马甲。

停不下来的还有锦江区东湖街道办事处社区治理办主任张军,他的步子很快,戴着红袖章,眼观四方,随时注意着工作微信群消息,碰到没有戴口罩的人,他一定会上前和善地提醒。张军和很多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一样,多日来不及好好休息。他说,自从进入基层工作开始,就做好了“踏破铁鞋”的准备。

守住管控区,还得护住民生。

锦江区凯天社区的袁鎏敏是封控小区医疗组的成员,她把自己的电话公布在凯丽香江小区的微信群里,以随时应对小区居民的医疗求助。此后,她的电话每隔几分钟就会响起一次。在她吃饭、上厕所时,都得看着手机。她说,最怕手机没电。

她走烂一双鞋,

他们是逆行“英雄”

11月6日晚,回到家中,王晶瘫倒在沙发上,感觉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她脱掉鞋子,发现鞋底已经走烂,脚也肿了。这天,王晶走了32056步。

原来,11月2日7时起,金牛区顶峰水岸汇景小区及周边区域实施封闭管理。王晶曾在该小区当过物业经理,她说她对每栋楼很熟悉,很多业主都能叫出名字,于是立即向单位请假,加入了保障居民生活物资配送的志愿队伍。从物资集中存放区到最远的管控小区有0.5公里,王晶每天都要走很多遍,把蔬菜、鸡蛋、大米送到居民家中。

这0.5公里很长,因为一天往返无数遍,要走几万步;这0.5公里也很短,因为它拉近了志愿者与隔离居民的心。

苏西是金堂县又新镇政府应急办的一名工作人员,曾先后7次前往隔离酒店做志愿者工作。这次疫情,苏西再一次逆行,去到某隔离酒店。

他的岗位是在繁忙的信息联络组工作,这是整个隔离酒店工作人员的中心枢纽,负责协调安保、消杀、医护医疗等所有环节,既耗时间、也耗精力。他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同样逆行的还有快递小哥欧阳陵生。11月8日,高新区保利百合花园、都城雅颂居和都城乐颂居施行封控管理,小区业主收快递成了大问题。而“双十一”的包裹已陆续到达,日均超过千单,激增了5倍。负责该片快递配送的欧阳陵生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他说服女友,向公司主动请缨,“逆行”封控区,当起中转员,继续为三个小区的居民送快递。

为什么要“逆行”?这个24岁的小伙回答干脆,“直觉告诉我,应该进去。”他说,如果没人去送货,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小区解封之后,处理那么多快递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守住“绿码”,

我们都是城市守护者

解封并不意味着解防!范双凤介绍,当前国内外疫情仍未结束,市民须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事业,在专业人员不断提升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公共卫生意识。”范双凤说,“从外地(中高风险区)回来主动报备、主动检测,就是配合防疫;在公共场合戴好口罩,就是参与防疫;出现发热、咳嗽,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就是主动防疫。”

在这场抗役中,市民配合防疫确实很重要,比如,那位主动关上店门的咖啡馆小哥——向先生。那是11月8日上午,向先生的健康码突然变黄。正在为开门营业做准备的他,果断关上店门,快速打印出一张闭店纸条张贴在店门上,然后直奔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后来,一直居家未出。“小哥黄了,三天等我绿了再回来!”那张纸条很快在网上传开,赢得一片点赞。

为了配合抗疫,也许最美银杏季里,那些金黄被冷落,但是志愿者们温暖着居民的心。龙泉驿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者杨琴对此深有感触,在她办公室外,空地上是几棵漂亮的银杏树,她和同事用银杏叶做成“玫瑰花”,送给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也送给社区里的高龄老人。

温暖也是互相的。有老人拿出自己编织的围巾作为“回礼”给志愿者,围巾中间,是一片钩织的银杏叶。

配合抗疫,每一个人在行动!比如,那个主动联系疾控中心的大学生小月,因为他刚好到过一位确诊病例居住的小区。还有那个与确诊患者轨迹重叠的小叶,他和公司同事没有抱怨,而是各自戴好口罩,保持适当的距离坐开,等待核酸检测结果。

这样的比如还有太多,大家都在做好自己,守护好那匹“绿马”。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新闻推荐

金堂应急:筑牢“成东中心、公园水城”防灾减灾防线

金堂应急:筑牢“成东中心、公园水城”防灾减灾防线2020年3月,应急管理部将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选址成都市金堂县。...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