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将余玠与云顶石城

四川工人日报 2020-03-20 09:59 大字

余玠资料图

云顶山,位于成都金堂县境内龙泉山脉中段,海拔982米,山势挺拔,峭壁入云,如刀削斧砍,环绕数里;上有平地数十亩,状若城垣,故名“石城山”。因其地势险峻,扼守东西两川水陆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三国时诸葛亮,东晋朱龄石等都在此屯过兵。但是,真正让云顶山名留史册、永耀汗青的是山上屹立的那座雄伟城池——云顶石城,以及这座城池背后的指挥者——余玠将军。

余玠,字义夫,南宋末年名将。年少时曾在白鹿洞书院求学,自幼聪慧,立志考取功名。但时值南宋垂危,不仅中原沦陷,就连江淮一带也战云密布,危若累卵。余玠毅然投笔从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从此踏上了杀敌报国之路。余玠文武双全,在江淮战场8年时间里,他转战千里,凭借显赫战功由一个小小幕僚升任大理少卿,淮东制置副使,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

与江淮战场不同,此刻的四川战场可以说已是“糜烂不堪”。1236年,蒙古军队经阳平关之战歼灭四川宋军主力,并于当年10月攻陷成都,“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接着,蒙古军队分兵多路在四川境内劫掠。为缓解四川岌岌可危的形势,宋理宗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入蜀之前曾许下誓言:“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其一腔热血、拳拳之心,像极了岳飞将军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余玠入蜀后,广纳贤才,整顿财赋,严明军纪,安抚民心。采纳当地贤士提出的“高山筑城,积粮固守”的方略,针对蒙古骑兵弱点,放弃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率领四川军民在沿江、山险处精心选址,修筑各类山城20余座。云顶石城即修建于这一时期,城中常年驻屯宋军“利戎司”七八千人马,曾作为战时潼川府、成都府、利州府、汉州府所在地,是山城防御体系兵力最雄厚之处,独自扼守成都门户,川西平原,与其他七座坚固山城合称“蜀中八柱”,蒙古军谓之“不战而自守也”。

在余玠的带领下,四川军民凭借山城防御体系取得了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四川大小36战”、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春抵御“北兵四道入蜀”的胜利,并于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使屯驻在兴元(今陕西汉中)的蒙古军遭到重创、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击退侵掠成都,围攻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余玠也因功升任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

就在余玠一步步兑现自己当初“十年之约”的时候,就在宋蒙战争将有新转机的时候,朝堂之上主和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宋理宗听信谗言,连发四道金牌召余玠回朝听命。面对与岳飞当年相似的境遇,余玠心中无限悲凉,他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进行无言的抗争。余玠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清末四川提督、书法家马维骐曾为云顶石城书写匾额“千秋凛然”。巍巍云顶山,凛然云顶城,这一山一城述说了一段尘封700余年的英雄传奇,也将永远镌刻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信仰。

新闻推荐

24小时生产 48小时放贷 全天候蹲点 索玛新材料:政企银联手 接力战“疫”情

●24小时持续生产,日产1.6吨熔喷布,保障200多万只口罩生产;●48小时内完成放贷,四川首笔采用再担保模式完成审批的抗疫贷款;●...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