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后田园夫妻 创业路上结伴同行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7-03 06:25 大字

唐亮(右一)和陈锐丽(右二)在“成都生活市集”上售卖生态农产品。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生姜、辣椒、土豆、豆瓣酱……近日,在成都市某小区举办的“成都生活市集”上,唐亮、陈锐丽这对85后农场主带来的生态农产品,吸引不少市民选购,短短一个上午,货品就卖掉大半。

“成都生活市集”开办于2014年,唐亮是发起人之一。生活市集每个月组织一次,一般在周末或节假日,来自成都周边的生态农场主们相互邀约来到市集上,让市民们了解和购买各类生态农产品,推广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文化,市民和农夫可以面对面交流,让逛市集成为一种乐趣。

在市集上,唐亮戴着草帽、穿着围裙,忙得不亦乐乎。过去的几年里,他从一名“城市白领”成功转型为“家庭农场主”,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还成功寻觅到了生活中的另一半。如今,他在返乡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

两年精心准备返乡了却夙愿

唐亮出生于1986年,因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坦言,为了供养他和弟弟上学,父母常年在成都、广东等地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如果能开办一个家庭农场,一家人或许都能在家乡生活,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

2008年,唐亮从西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重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上班,成了一个城市白领,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一干就是3年。

在公司上班确实很稳定,但这并不是唐亮想要的生活。2011年他辞去重庆的工作,背着行囊到北京一家农场学习“取经”。他从一名实习生做起,管理着一处“开心农场”,传授家长和小朋友各类种地的技巧。6个月后,他转为正式员工,除了种地以外,还参与经营农场超市、销售农场的生态农产品等。这段难得的经历,让他对生态农业、“三农”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

两年后,唐亮学成归来,在家乡成都市金堂县福兴镇牛角村开办了“亮亮农场”,种植应季蔬菜瓜果。

“从北京回来以后,我满怀着希望,总是想着能够把学到的技术用在发展农场的实践中,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第一年出现了亏损。”唐亮坦言,到 2014 年时亏损已达到10万元。

“从事农业,有梦想是好事儿,但是要想着怎么落地,特别在落地过程中要谨慎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可能因为自己对当初从事农业的期待没那么高,再加上在北京的学习实践,许多困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化解了。”唐亮总结了经验教训。

2014年起,唐亮的农场逐渐有了起色。经过精心管理,“亮亮农场”第二年开始实现了正收入,2018 年创造的收益已达30多万元。随着农场的发展,唐亮的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陆续回来帮着打理农场,一家人终于聚到了一起。

“总的来说,传统农业附加值还是比较低的,我们要做精致农业、生态农业,要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唐亮说。今年他种了11多亩生姜,还有不少辣椒,由于主打生态农业,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还加工辣椒面、豆瓣酱等农副产品,农产品附加值有了显著提升。

夫妻携手同行创业路上不孤单

忙于农场建设,已过而立之年的唐亮一直没有找到另一半。他一边打理着农场,一边等待着农场女主人的出现。

如今,唐亮成功觅得他的另一半。

“我们是在成都一个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公益活动上认识的。”唐亮的妻子陈锐丽来自湖南株洲。她说,“当时我刚到绵阳从事教育行业,由于对农业怀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就与唐亮认识了,逐渐成为了朋友。”

2016年,陈锐丽主动去唐亮的家庭农场参观,对这位勤奋、踏实,有上进心的85后男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两人最终携手走在了一起,并在今年6月完婚。

婚后,陈锐丽仍然在绵阳做一名小学老师,工作之余,她与唐亮携手一起经营“亮亮农场”。虽然在农业上还是一名新手,但是看着自己种的蔬菜花草一天天长大,陈锐丽的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

“目前爱人、父母、弟弟都一起帮着打理农场,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农场经营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上面。下一阶段,除了把农场经营得更好,我计划将与家风传承和乡村文化有关的元素加入到农场中来,同时,举办各类普及活动,让生态有机的农业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唐亮说。

新闻推荐

开启岁月的“百宝箱”

蒋碧秋(金堂县)年过八旬的母亲最宝贝的东西就是那口笨重的旧木箱,从我记事起,它一直是母亲床头几十年不变的风景。这口方形大...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