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义渡 铺平百年水上路

华西都市报 2018-05-26 04:11 大字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莲花义渡。摄影傅秀耀

古人题词。

莲花义渡。

□孙成君

乡绅花巨资打造义渡大船

民国二十六年(1937)端午。

金堂县白果场外的沱江上,有两道著名的景观。一道是江中有群石丛立,远远看去,因水向下流动,石头则像一群鸭子溯江而游。一道景观是夕阳西下时,余辉洒在粼粼的江波之上,那波光仿佛是一朵朵金莲绽放在水面。

清朝白果场贡生傅楫在山崖上书有“莲花涌渡,石鸭浮江”八大字,概括了这两道景观。这里的莲花庵和莲花渡都因此得名。

莲花渡,早在清朝就有了,但船只小,仅能载10来人,而且破烂,许多地方用牵藤纠缠起来补好。一遇大风,船行江心,波涛汹涌,岌岌可危,船上的人吓得大呼小叫,还时有落水之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户史姓人家,随着浩浩荡荡的入川移民从湖南邵阳千里迢迢来到金堂,落户在龙泉山脉东麓紧邻沱江的顺江村。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得到了龙泉山的护佑和沱江水的滋养,生活逐渐地丰裕起来。传到第十二代史立章时,立章家已有肥沃的河边坝地近百亩,还利用史家祠堂办起了学校。

几代人耕读传家,也出了不少读书人。看着离家两里路的莲花义渡风雨飘摇难以为继的样子,史立章花巨资打造了一艘义渡大船。大船宽大平稳,能装载四十多人。大船下水这天,就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端午节。为了义渡顺利运行,史立章捐出十二亩上好良田作为义渡公产。聘请了水性好,脾气好,划船技术好的三好船手。

从此,莲花义渡成为闻名遐迩最安全最气派的义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县长严光熙亲自撰书了“一乡之善”的匾额,他带着队伍,敲锣打鼓地送到了史家祠堂。

代代船工,铺平水上路

1949年12月27日,金堂解放。1952年,金堂义渡的土地连同史家的土地一起被统一管理。因缺乏资金来源,运行了几十年的义渡瘫痪了,这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极大不便。后由县财政拨款,义渡再次正常运行。以后几十年,义渡起起伏伏。2013年,再次实行义渡,由县水利局海事处管理。恢复义渡后,当地老百姓奔走相告。

2018年4月,白果场外沱江上建起了宽阔的白果大桥,一桥飞架东西,两岸变通途。需要过江的人无需再在风浪中颠簸,莲花义渡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莲花义渡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莲花义渡自建成以来,百年有余,跨越三个时代,历经磨难与艰辛。最初是小渡船,后来造大渡船,先是手划船,后是机动船。曲曲折折,几度沧桑,但是,莲花义渡总是朝着便捷安全的方向前行。

百余年来,莲花义渡能撑下来,要感谢一代代船工的艰辛付出。渡船就是船工的家,吃喝拉撒都在船上。一个瓦罐就是他们的锅,一顶船篷就是他们的窝,下雨天气,头戴斗笠身披蓑。——这就是船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帮学生渡河,他摔断了腿

这众多的船工中有一位叫胡用高的师傅,他在莲花义渡上摆渡了三十多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是年轻小伙的胡用高就上了义渡。那个渡口,是东岸人去红花塘火车站的必经之路。

那时,一天要撑1200多人渡河。一天下来,蜷曲在狭小的船篷下的被窝里,这个血气方刚的壮小伙也会腰酸腿痛。冬天里,江面上寒风凛冽,早上,捋一把篙杆,就是满手的冰渣,冰水渗进皲裂的手掌,疼痛直钻心里。而报酬只有几毛钱,还得交生产队,才能记公分,分口粮。我问他胡大哥,这么艰苦劳累,这么低的报酬,你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呢?他淡淡一笑:义渡义渡,没有了船工,怎么渡呢?他说光是我们西岸的学生就有两百多人,如果停了渡,他们得绕二十多里路去对岸的学校,这渡能停得么?还有我们西岸七个村子,一万多人口,万一有人得急病、生小孩就去不了对岸的医院,真的是“隔河千里”啊,这渡能停得么?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秋夜,当时因下游放了水,船搁了浅,半斜在沙滩上。这时离学生上学渡河的时间很近了,胡用高便一个人想方设法把船撬进江里,自己因此摔断了腿,他还是把学生送完,才去医院治疗。

看着停泊在江岸即将成为博物馆存品的渡船,回首莲花义渡的百年历史,我不由生起对义渡建设出资出力的先贤的敬仰,不由生起对维护义渡运行的船工的敬佩。

他们是:史立章、雷万山、陈国松、谢福光、唐世元、韩大宋、秦元兴、庄宗友、汪光松、胡用高……是他们用自己滚烫的真情和胼胝的双手把“信义”二字,写在了沱江的滚滚波涛之上。

新闻推荐

四川两位老英雄 亮相热播宣传片

公益宣传片《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在各媒体播放,点击量上千万——□本报记者李丹5月21日,大型公益活动《谁是英雄?今天,我...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