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率先 村上有了专职农产品质量监管员 我市金堂县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职业化建设
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的“一生”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最基础的生产环节,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监管的一环。可近日,成都市金堂县为破解这个难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该县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方式,建立村级职业化监管队伍,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切实解决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不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现场直击】
早出晚归 “盯”紧全村农产品质量安全
清晨,还不到8点,金堂县福兴镇圆觉寺村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孔祥凤便出门了。“今天有好几个基地的产品要上市,得早点去抽样!”
41岁的孔祥凤是圆觉寺村21组村民,去年通过考核招聘成为了金堂县第一批村级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之一,成为一名“吃技术饭”的上班族,专职守护圆觉寺、积善两个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半年下来,她的足迹踏遍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了这片土地上的农产品质量零事故。
当记者来到设在圆觉寺村村委会的农产品检测室,刚好碰到孔祥凤提着一个大袋子赶回来,一件衬衫几乎湿了一半。“夏天到了,上市的产品多,这是从四个基地抽回来的样品”,孔祥凤从口袋里掏出还带着露水的黄瓜、西瓜、平菇、木耳,熟练地把手洗干净,换上白色的工作服,开始了快速检验程序。
记者看到,这是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有空调、纯净水系统、档案柜、电脑、保存样品的冰箱,还有振荡器、天平、农残快检仪以及各种实验室里的仪器试剂一应俱全。“这套设备要好几万元呢,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检测40个样!”孔祥凤说。
不一会儿,5个样检测结果出来了,没有一个超标。“看来每天的巡查工作没有白做,今年以来还没遇到一个超标的”,孔祥凤满意地说。
将每一个样品挨个做了登记、用电脑将检测数据上传到“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溯源平台”,孔祥凤将未用完的样品做了保存处理,收拾完检测室的试验用品,时针已经指到中午12点了。她匆匆吃完午饭,带着档案文书,又踏上了巡查之路。
“圆觉寺和积善两个村一共有9000多亩地,有规模种养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1家……”说起村上的农业生产情况,孔祥凤俨然一份“活地图”。据她介绍,村上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每个月她至少要去两次,农民零散的种养殖基地每月则要去一次,并且都要做登记,“哪个基地用了什么投入品,哪些产品快上市了,我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她挥舞着手中的档案,骄傲地说。
【创新探索】
每年400万元购买服务 解决监管“最后一公里”
“现在我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呢,比村委会干部的还高,当然得安安心心做好!”正如孔祥凤所说,专职,是她能安心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
金堂县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都市首批“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自2013年起,该县率先探索在全县221个涉农村(社区)设置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可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村级协管员均为兼职,加上待遇不高,导致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平时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时间较少,无法形成真正全面有效的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民生和产业的大事,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不留监管死角”,在这样的思路下,金堂县开始了新的探索。
2016年9月,县上在全省率先试点,由县财政每年拿出400多万元购买服务,以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方式建立职业村级监管队伍。根据产业集中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状况等,以2-3个村(社区)为一个片区,将全县涉农村(社区)合理划分为91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设置职业村级监管岗位91个,每人每年专业培训不少于40学时,确保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金堂大地上全覆盖。
专业的队伍,带来的效果也显而易见:目前,金堂县规模种养殖基地全部纳入常态化监管,每月例行监管对象由实施前的405户扩大到实施后的1728户,覆盖面增加327%,畜禽产地检疫出证率较实施前提升2倍以上;21个乡镇检测室、91个村级检测室年抽样检测各类农产品151200个;同时,过去最为头疼的分散经营农户也被纳入监管范围,通过职业村级监管员每年2次的入户基础调查和每月1次的巡查,基本实现了对分散经营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的“全覆盖”。
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
新闻推荐
万福苑颐养中心大门口。□本报记者刘佳文/图“花300万元在金堂淮口镇修的养老院,设施完备、人员完善,但就是没有人去住。”7月12日,金堂万福苑颐养中心(养老院)法人代表陈伟告诉记者。陈伟是金堂县淮...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