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工作我作主

四川日报 2013-02-25 16:43 大字

———劳动力资源及企业用工情况调查

用什么留人?

□唐泽文

每年春节,全国都面临一场浩大的“迁徙”。各大交通枢纽人潮涌动,排队上车的长龙看不到头。长龙背后,是外出的游子渴望家的温暖,留守的亲人盼望家的团聚。

即使如此,仍有很多人选择迁徙的生活方式。收入,是他们离乡背井的重要原因。四川日报网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农民工选择薪资待遇为“走还是留”的决定性条件,同时,“离家距离”和“工作环境”也都被列入他们的权衡范围。“出来打工就是为了赚钱,要是在家工作收入不减少,还出来干嘛呢?”他们的想法很直接。

面对随产业西移而来的劳动力缺口,曾经的劳动力出口大省正面临用工难题,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渴望留住远游的脚步。但习惯了“迁徙”的“候鸟”们仍在观望和比较,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抓住“留人”的关键。

对“见过了世面、开阔了视野”的外出务工人员来说,待遇,仅仅是他们衡量走与留的因素之一。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大企业的运作方式后,相对闭塞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对留在家乡心存顾虑:条件能不能得到改善?技能有没有上升空间?“学不到本事,现在赚了钱以后怎么办?”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农民工这样说。

显然,留人,不能只靠薪酬。完备的培训模式、长远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都能让游子们归乡的脚步更加坚定。

这一点,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选择家门口就业因为可以“两全其美”

□本报记者 蒋君芳

以往的元宵节,对李莎一家而言,总是意味着感伤的离别:正月十五一过,李莎就将外出打工,一去就是一年。但今年,元宵节只有团圆的喜悦,因为在外漂泊了四五年的李莎决定留在家乡崇州找工作。

崇州市就业局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崇州全市约有5.2万劳动力在省外务工。李莎就是其中一员。大专毕业后,她去了深圳打工,在一家电子厂当文员,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虽然公司包吃包住,但一年干下来仍然存不到多少钱。

不是没想过回乡就业,“开始是觉得崇州本地没有合适的单位,待遇也不太令人满意;这几年,崇州发展得也不错了,但在深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有点舍不得。”

今年回家过年,家乡的发展让李莎开始考虑回乡就业,但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一句宣传语,“家门口进500强”。今年春节,李莎发现崇州各处都张贴着招工信息,她走进一场招聘会,了解到崇州引进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今年需要招聘大量员工。

同家人商量后,李莎决定留在崇州。将深圳、崇州两地的生活成本做了一番比较后,李莎对在崇州就业的薪酬待遇有了底线:2000元以上。“虽然比深圳低点,但可以离家人更近。”

家人是李莎远在异乡的最大牵挂。离异后,儿子跟她父母住,现在上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不错,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分别拿了99分、100分。即使这样,李莎还是担忧,“他外公外婆虽然生活上能把他照顾好,但不一定能辅导好他的功课;我在外打工,儿子就经常打电话来问我作业的事情。”

休息时间,李莎经常上网自学教育知识。“我答应过年给他带生日礼物。”李莎告诉记者,这叫“延迟满足”,让孩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放弃眼前的诱惑。

年迈的父母更是令她担心。去年,李莎的母亲因为食物中毒住院,六神无主的父亲打电话给她,希望她能够回来,但被工作牵绊的李莎抽不开身,“父母年纪越大,身体状况越不好,作为子女,我应该留在身边照顾他们。”

李莎说,留下来的选择是对的,可以让自己“两全其美”:既可以谋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又能照顾好家庭。

据崇州市就业局人力资源市场科科长李娟介绍,这些年崇州外出务工的数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随着企业增多,崇州的用工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利用好春节农民工返乡的机会,我们制作了300多张宣传海报,张贴到每一个村社。节后一些乡镇劳动保障所反应,已经有不少农民工填写了求职登记表。”今年,崇州还将重点做好回引工程。

坚持“远走异乡”因为老板从不赖账

□本报记者 冉倩婷

2013年的大部分时间,黄远国又要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度过了。再过几天,他和同是建筑物外脚手架搭建工人的妻子将离开绵竹市新市镇花园村的家,乘车越过1000余公里,完成人生中的再一次“迁徙”。

自2007年跟着村里人一起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搭建外脚手架挣钱,到现在已经过去6年。从呼和浩特到鄂尔多斯,建筑工地不断变换,从开始到几层楼高就心虚害怕到现在“30多层都敢往上爬”,黄远国早已成为一名熟练工,在距地面几米至七八十米的空中上上下下。

“搭外架是个非常危险的工种,但赚钱多。”这是黄远国对工作的评价。

收入,是两口子最初在异乡坚持下来的原因。2007年以前,黄远国在花园村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每个月最多也就800元。”黄远国说,加上妻子打工收入和七八亩地的收成,一年下来家庭收入有两万多元,勉强够一家五口人花销。但去了呼和浩特后,“一天下来就能拿五六十块钱。”

到2012年,他曾经打工的工业园区工资涨到1500元到2000元左右,但在鄂尔多斯搭外脚手架每天的工钱增至200元,月收入有时超过5000元,多了一倍不止。加上妻子同样的收入,两人每个月至少能存上6000元。

由于北方冬天太冷,工地至少要休工3个月。这3个月,黄远国就会在省内找同样工种的工作。目前,成都的工价在每天160元至170元左右,但做工时间要比鄂尔多斯少一两个小时。但黄远国仍然坚持每年开春都远走异乡,这时,支撑他的已经是一段互相信任的雇佣关系,“老板从不赖账,我每年都能一分不少地顺利拿到工钱!”

这些年下来,黄远国和老板相处得很好,“一天200元,定时结清。”尽管鄂尔多斯现在很多工地的外搭脚手架工价已经涨到了每天280元,黄远国依然留在原来的建筑工队里,“干完工作就休息,省得操心。”

不过,回家的念头还是在他心头萦绕,毕竟家里的老人需要照顾。“再干个两三年就回家。”黄远国已经计划好了未来。家里平房已经修好了第一层楼梯,等待主心骨回归后再添砖加瓦。

拿什么留住你,我的员工?

□本报记者 邹俊川

这段时间,绵阳芯联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勇均有些纠结:一边是大量的订单,一边是企业多达2000人的用工需求,却只有200余人的在岗员工。“我们今年的产值将达4个亿,但由于工人缺口太大,现在很多订单不得不转包。”

在产业西移的大潮背后,一个新的问题正在凸显:劳动力转移滞后了。

2000用工需求只有200人在岗

2月17日,游仙区小枧镇红华村的孙秀群和3位同乡“组团”到游仙经开区找工作。在绵阳芯联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工厂门口,招聘主管李滨宴发出招工简章后,又带他们参观工厂,宽敞洁净安静的厂房让大家很满意。

去年12月底,芯联芯公司竣工投产。公司雄心勃勃:今年内产值将达到4亿,计划5年内投资30亿元。为了赶上年初招工“黄金期”,春节假期还未结束,李滨宴和同事就兵分几路,到绵阳的乡镇、车站、人才市场等地方驻扎,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2月18日早上9点,记者跟随公司招聘小分队来到三台汽车站广场,小分队队长代月波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展板和资料,抢占有利位置。

两个小时下来,咨询者不少,但登记的仅11位,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3位。代月波明显感觉到应聘者观望情绪浓厚。“我们的一般熟练工月收入3000多元,但话又不能说满,因为是计件,每个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要是工资达不到期望,会产生很多矛盾。”

如今,生产线上许多岗位仍然空着。李滨宴说,“我们需要2000名工人,目前只招到200余人,工人缺口还很大。”

“稳定”和“顺心”最受关注

观望背后,农民工也有自己的期待。

今年36岁的李素蓉是三台县中太镇人,她和丈夫涂朝阳一起进入了芯联芯公司。“我们这次是铁了心打算留在绵阳了。”李素蓉说,十年前,夫妻俩怀揣梦想远赴浙江打工;但现在,亲情的疏远让他们感到很疲惫。“14岁的儿子总是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留在绵阳?”李素蓉说,亲情,是吸引夫妻俩留下的重要力量。

同样是为了家庭,三台人刘建蓉夫妇的态度却是“试一试”。“如果好,我们就稳定下来。”刘建蓉说,儿子今年5岁多,马上要上小学了,家里的老人也需要照顾。

好不好,怎么判断?“如果沿海是3500元,这边再怎么也要2500元。”这是刘建蓉的待遇底线。此外,她提得最多的是“稳定”和“顺心”,“最怕企业订单断了,或者管理太苛刻,或者工作难度和强度大、干不好……如果干得不开心,还不如辞职。”

公共服务配套应跟上产业转移

近年来,东部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成本快速上升,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但作为配套生产资料的劳动力,转移速度却滞后于产业。

绵阳市政协联谊委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在对绵阳产业转移企业招工、留工、用工等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无力自建宿舍,员工只能租房,增加了生活成本,降低了实际收入。

此外,部分企业附近餐馆、超市等公共服务资源缺乏,公交线路车次又少,员工上下班、出行都极不便。在绵阳出口企业加工区,1万多名工人却仅有2条公交班线。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有的工人甚至要等一个小时才能挤上车。

该调研报告建议,在员工较多的地方,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划建设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公共租赁住房。

“公共服务配套应跟上产业转移。”西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朝全认为,要破解招工难,需要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当地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尽可能完善活动室、图书报刊阅览室等文化设施,改变工人住处、车间、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德阳返乡农民工成为招聘重点对象——

加薪,能否留住你远去的脚步?

□本报记者 严芳

2月21日,德阳市“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第一天,罗江招聘现场的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主办方的预期:有4家企业中途听说后要求入场,甚至有企业临时决定提高薪资待遇,或增加社会保险,或将保底工资提高了1000元以上。“企业很想留住本地工人,而很多求职者也想返乡就业,不再做‘候鸟\’。”罗江县人社局局长周红英分析。

临时加薪 企业希望留人

安装工和技工每月工资由1600元 -2500元改为 2400元 -4500元—— 一家位于罗江经开区的家具公司在介绍牌上临时提高薪资,吸引了不少求职者前来咨询报名。“一般我们都在成都招人,因为许多岗位要求有一定专业技术,这次想在罗江试试,只要技术还过得去的,稍加培训也可以上岗。”该公司招聘负责人介绍。

另一家德阳的家政服务公司则广泛撒网:除了参加罗江“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外,还将前往什邡、绵竹、广汉等县(市、区)现场招人。“我们这行人员流动性大,每年都有大量缺口。”该公司招聘负责人感慨“招工难”。

当天共有100余家企业参与了招聘,其中罗江本地企业占80%,“大部分都是罗江经开区的企业,2012年罗江经开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今年将有70家入驻企业正式投产,预计吸纳就业将达7000余人,目前急需产业工人1300余名。”罗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钱晓红介绍。

“婆家”难找 薪资期待更高

尽管招聘会人气火爆,但不少求职者还是难以找到满意的“婆家”。

39岁的李茂陶是一名焊工,他一边看一边感慨企业给的工资太低了,最终在一家月工资4500元左右的企业做了登记。

据德阳市人社局统计,今年春节前后全市的返乡农民工大概有26万人,仅罗江县就有6万农民工返乡。怎样才能留住这些本地工人?周红英认为,“其实很多外出务工者都想回来,但前提是本地有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企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是,薪酬待遇不要比外地差太多。”

为了使招聘方和求职方信息畅通,春节前后罗江县委、县政府特意举办了一系列外出务工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促进活动,相关部门对入驻企业用工人数、行业种类分布、技能要求、工资待遇报酬等进行了调查摸底,做成小册子按村组发到了返乡农民工的手中,同时还组织了100余名外出务工者实地参观考察经开区的企业,召开就业座谈会。“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我诚挚地邀请你们:放下你的行囊、发挥你的特长、建设你的家乡,让我们携手共创幸福生活!”罗江县委书记罗宗志在外出务工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促进会上动情地说。

10场“巡回”招聘会请你来

□本报记者 颜婧 文/图

2月18日,成都市金堂县在各乡镇启动多达10场的“巡回”用工招聘会,从该县就业局最新统计报告中,不难看出这次大规模“巡回”背后的产业期盼:今年,仅成阿工业园区和金堂工业园区的用工缺口就达5200余人。“必须赶在大年十五农民工还没背起行囊出发前,将优秀的劳动力一一‘截获\’”。金堂县就业局副局长周健急切地说。

这个去年曾前往有“小金堂”之称的东莞亲自送温暖的人力资源资深人士,今年真的有点发愁,“去年把招聘会都开到了长途汽车站,今年还得继续想新法子留人啊!”

“与往年不同,今年金堂对技术熟练工人、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看涨,普工需求则在降低。”据介绍,车钳焊铆、电子技术、玻璃加工等熟工缺口较大,周健口中的“一涨一跌”,恰恰也折射出金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但没有人,企业就没法开工。金堂县就业局局长张宗能说,“金堂正在‘火力全开\’”,如每周二的招聘会增加成为每周二三四,与10场招聘“巡回”同步进行的,还有3月份淮口镇人力资源市场建成投用、5月份竹篙镇人力资源市场建成投用的“时间表”,“让招工不再是春节前后的突击行为。”据了解,继金堂县连续两年出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的扶持政策及人才引进战略措施后,今年,该县县委一号文件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的通知》,从工作机制、保障措施、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撑。

在张宗能看来,今年解决用工缺口的各种办法中,最大亮点就是“借路引人”:“‘成德南\’高速金堂段的畅通,让我们与高速路沿线的绵阳盐亭、南充阆中、广元苍溪等县(市)签订了区域劳务开发合作协议,形成区域劳务合作的联动机制。”

周健坦言,金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8万人,他分析,农民仍然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金堂人在广东省东莞市、福建省长乐市等已有多年打工历史,那里已成为不少金堂人的‘第二家乡\’,大家适应了当地发展,暂时不会考虑回来;其次,沿海部分企业的工资待遇,仍有一定优势,尤其是技术熟练型工种;其三,则因为大部分工人都是劳动密集型普工,金堂对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大。”据悉,今年起,金堂还将持续在中秋、国庆、春节前夕,前往沿海城市展开慰问、回引活动,并在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举行“上门送岗位、送技术”活动,确保双向选择的良性延续。

用工难,农民工最看重的是什么?

工资待遇 (40.91%)离家距离 (13.64%)企业福利 (13.64%)工作环境 (27.27%)企业氛围及企业文化 (4.55%)

(调查来自《四川日报网》)

新闻推荐

街头群众为财经英雄“画肖像”

有气质、热心肠、会创新、重生态,影响四川,爱岗敬业……□本报记者许静颜婧陈君王爽何勤华采访地点成都奥克斯广场、春盐商圈的银石广场、金牛万达广场、金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西昌市三岔口东路、会...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我的工作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