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政府更须“有为”
如何帮助新时期农民工自信走上城市舞台?代表委员们认为——
□本报记者 刘莉
“农民工渴望享受‘市民\’待遇,这种待遇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1月24日,结束全体会议上关于《努力推进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建议》的发言后,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张庆文再次向记者强调,加快农民市民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城镇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张庆文所感到的迫切感,正在今年两会的会场上传递。多名代表委员就此话题提出建议或提案。新时期的农民工如何自信走上城市舞台?他们的舞台仅仅在大城市吗?……一场关于希望与认同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进城:
政府更须“有为”
“每年在成都就业的外来人口约300万,其中大部分是农民。”这些年,省人大代表、成都市人社局局长张济环一直关注农民工问题,他认为,进城的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城市舞台上,不少农民工却缺乏身份认同感。
“期望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但现实与希望还有很大差距。”张庆文委员亦有同感,她举例说,同样在城市工作,农民工子女上学就成了问题。张济环也观察到新情况,“新一代的农民工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光关心工钱,还要选择生产生活环境,考虑职业生涯规划”。
政府“大有可为”且必须“有为”,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关键在于政府下多大决心,能有多少投入。”张庆文明确指出。对此,张济环点头称是,他还以成都为例予以进一步阐释。自2003年以来,成都就将进城的农民工统一纳入就业培训服务范围,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相同的补贴政策,并在全国率先把非成都市户籍劳动者纳入培训促就业政策范围管理,实行“城乡一致,不分户籍”的均等化普惠制就业培训制度。
张济环称,为了让这个“舞台”更扎实,成都由人社局牵头,财政局保障资金,农委、经委、建委等12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筑农民工、工业职业技能、服务外包行业等10大特别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农民工正是其中的重头戏。
回乡:
就地城镇化也是好选择
城市,是许多农民工希望进入的舞台。但在农民工“娘家人”的眼里,舞台并不局限于大城市。
农业人口占75%的金堂县,上世纪80年代就是全国“打工输出第一县”。省人大代表、金堂县县长金城向大家摆出新数据:从2005年至今,该县农民工回乡就业人数累计达1.9万人,回乡创业人数累计达7663人。
这些数字是怎样实现的?面对张庆文的疑问,金城道出主因:“壮大主导产业是关键,仅2012年就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创造了大量岗位。”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回乡创业,建设了8个回乡集中创业居住区。“我们还为回乡农民工创业提供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已提供470笔5000余万元。”
金堂的样本令张庆文十分兴奋,她认为:“农民的舞台应该有多种形式,可分类分层推进,就地城镇化也是一种方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段玉清)近日,成都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中心在金堂县建成。这是西部首个环保产业服务中心。该中心总投资2.5亿元,计划引入公共服务机构30家,将通过信息、产品展示交易、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