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周克芹 再品乡土文学经典
书评微信公众号
连环画。
电影海报。
电视剧海报。
绘图 罗乐
“纪念周克芹诞辰80周年”特别策划
“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带有浓厚本地特色的乡土文学,一直有一个大的传统。这个大的乡土文学传统,主要是以北方的孙犁、赵树理为人所知。其实,在这个大传统之外,还有一个相对较少人深入了解的文学小传统。比如四川这片土地上的乡土文学,就形成和积累出一股很强大的审美经验和创作财富。他们用带有四川本土特色的语言写四川本土的生活,带有四川的文化特色,其中以李劼人、周克芹为杰出代表。”2016年10月,作家阿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谈起了周克芹的文学世界。
1936年10月28日,周克芹出生在四川省原简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82年,46岁的周克芹以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与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一起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一个农民作家的传奇,由此诞生。作为首届茅奖获得者之一,周克芹曾备受关注过;作为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一个书写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农村乡土社会生活的作家,周克芹难免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一些人遗忘。但是,不管是大红大紫,还是被人遗忘,周克芹创作的作品,一直在那里,等待着他的知音读者。
2016年10月28日,是周克芹诞辰80周年纪念日。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纪念是阅读、欣赏他的作品。我们通过文本深读,走进周克芹这位“民族伟大的书记员”(李敬泽语)的文学与生命世界。借此时机,我们也可深入思索文学与人生、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人物档案】
周克芹,生于1936年,四川省简阳市人。1953年考入成都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当过农民、民校教师、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农业技术员、公社和区干部等。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1959年,周克芹开始文学创作。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村生活,他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1979年,调四川省文联任专职作家。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现代作家》主编等。1990年因病逝世。
周克芹善于描写蜀中农村的生活和人物,小说中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沉委婉的情韵,不仅蕴涵着作者对“农业问题”、“农民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标志着他的艺术追求。
A
农家少年的葫芦坝
大作家的文学原乡
很多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原乡。
这些文学原乡,是现实的,也是文学的。它们存在于地图上,更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地理的实际存在,滋养着作家们,提供了文学创作的根基与源泉。文学创作,又让这个地理实际存在,增添了另一种空灵的诗意气息。
比如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张炜的胶东半岛,贾平凹的商州,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对于四川作家周克芹来说,他的文学原乡,也是他的生身故土,是四川简阳的葫芦坝。
1936年10月28日,周克芹出生在简阳石桥镇外的一间磨房。在镇上念过几年书,辍学后参加过土改运动,干过农活;16岁进入省城一家食糖联营门市当店员,17岁考入成都农技校。1958年毕业时,被结论为“政治不及格,不予分配工作”,遣返回乡务农20年。
周克芹的家乡简阳,不仅是他现实生活中的家乡,也是他的文学世界描述的原乡。跟很多虚构小说会用化名不同,周克芹的小说,几乎都是真实的地名。尤其是简阳的葫芦坝,他在自己的小说中,无数次进行了深情而诗意的描述。以至于很多人慕名前往简阳探寻周克芹故里,首先就会提到葫芦坝。
葫芦坝位于简阳市大葫村,地处简城北郊,因绛溪河环绕成岛、形似葫芦,素有葫芦坝之称。
我们来看看周克芹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文学原乡的。在他的长篇代表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关于葫芦坝的清新诗意的描述文字,随处可见,比如:“晨曦姗姗来迟,星星不肯离去。然而,乳白色的蒸气已从河面上冉冉升起来。这环绕着葫芦坝的绛溪河啊,不知哪儿来的这么多缥缈透明的白纱!霎时里,就组成了一笼巨大的白帐子,把个方圆十里的葫芦坝给严严实实地罩了起来。这,就是沱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有名的大雾了。”
周克芹的生前好友、评论家刘中桥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一个作家的执著与纠结》的纪念文章。在文章中,刘中桥非常精辟地谈到周克芹与土地的关系,认为周克芹是“地造之才,是土地和乡村之子,接近泥土,空气清新,心灵纯洁,想象才会充分发挥。葫芦坝是他的生根沃土,这里的春种秋收、农家忧乐,这里的山月江柳、竹林松冈,激发过他的才华,被尽情纵意地写进了作品”。
故乡的风致是如何具体影响到周克芹的?刘中桥写得极为细致、动人:
“老周的文学梦起于少年。我曾应邀带他转过一回简城南街的两条深巷,说是看院落,其实是重温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简城,大拆大建的序幕还没拉开,街面不宽,房屋低矮,不像现在这样密集。
“民居以院落为主,格局为临街一条窄巷,石板路,风火墙,一进数院,前后贯通。院坝里偶尔可见豆棚瓜架、古井花台,显得古旧而安宁。院落后面是坍圮的城墙,残土已分割成小块菜地。
“转着转着,老周讲起了少年经历。他念书的石桥镇距简城八华里,两地的民居同一格局。每天对着爬满青藤的院落,行走在七弯八拐的深巷,听翠竹吟风,看芭蕉滴露,不知不觉就会生出奇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乡土意义上的故乡,很多都在消失。不过,一个人的故乡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但是文学可以让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故乡永久性地保存下来,成为时光的琥珀。
文学,可以让一些事物获得永恒的可能。
B
小说里的乡村故事
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故事发生在1975年的一个冬天。在四川一个叫葫芦坝的乡下,有一个老农许茂,和他的9个女儿们,从事农业生产,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经历人生悲欢。他们有困惑,有痛苦,也有希望,有干劲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命运轨迹,又扯不开时代在他们身上投射的影子。
被误解的基层干部金东水一家悲苦的命运,个性卓越、善良倔强的四姑娘许秀云悲苦的经历与内心的煎熬,让我们为之动容。小小的葫芦坝,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小社会里,周克芹通过小说人物,真诚思考着人的命运,集体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他没有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一种诗意如水的语言表达,让文学性将沉重的时代阴影,轻轻托起。
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2年获茅奖前,周克芹的短篇小说《山月不知心里事》获得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这篇小说中,他写的还是故乡的事儿。
深沉委婉的情韵,含蓄地表达了一种忧虑、落寞,对集体生活的热闹和欢快充满怀念之情。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再次令人心醉。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深刻的大道理的论述,而是看到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时时刻刻牵动着人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青春,鲜活如真。
周克芹描写乡土,书写变革,呈现中国农村数十载的发展与变化,塑造了一批生动可感的文学形象,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
读周克芹的小说,不能不想到,他遥相承接的是“五四”以来鲁迅、沈从文等开创的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传统。在这条路上,还有路遥、陈忠实、莫言等作家。
2016年5月,著名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先生做客四川省图书馆,作了一个以茅奖作家为主题的演讲,重点提到周克芹与路遥、陈忠实3位茅奖作家。李敬泽对此有一番精彩的论述:
“他们深刻、有力地表达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复杂经验。不管是当时还是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会深深感到,小说里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也是我的生活,我的想象,我的苦难;
“另一方面,在他们的经典之作中,我们也看到、感受到中国文学持续旺盛的创造力,看到作家们是如何丰富、拓展我们的语言触觉,使我们的语言更能精准表达我们的内心,表达我们的灵魂。
“同时,他们作品中有力地表现了人的哀伤、痛苦、力量、自由和尊严。小说里的那个中国,就是我们置身的这个中国。路遥、周克芹和陈忠实的小说,就是伟大的中国故事。
“比如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反映了中国30多年前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情感和命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很多年轻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力量。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定会长久流传下去。这样的作家,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伟大的‘书记员\’。”
C
周克芹小说是美文
很重要的美学样态
“青青的麦苗,肥大的莲花白,嫩生生的豌豆苗,雪白的圆萝卜,墨绿的小葱,散发着芳香味儿的芹菜……一畦畦,一垅垅,恰好配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精巧的安排,不浪费一个小角落,细心的管理,全见主人的匠心。只有对庄稼活有着潜心研究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因地制宜、经济实效的学问。许茂这块颇具规模的自留地,不是一块地,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是他的心血和骄傲。”读周克芹的小说,几乎能闻到扑面而来的清新之味。
除了最有知名度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长篇小说,周克芹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作品,就是短篇小说。
仅是看看短篇小说名字《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连续获1980、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邱家桥首户》《晚霞》《果园的主人》《上行车、下行车》《秋之惑》《二丫和落魄秀才》《勿忘草》《桔香,桔香》,都感到唇齿生香。
书写时代的作家很多,但周克芹却脱颖而出。为什么?恐怕跟他的艺术成就分不开。周克芹的文本叙述行云流水,天人合一,臻于四两拨千斤的极高境界,寓严整于松散,寓有法于无法,有着佛门禅宗所说的“定”加“慧”之美。已经被公认为是重要的美学样态,经典的乡村书写方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时代有局限性,社会会发生巨大变革,但高妙的艺术形式是超越时代的,人性的真实和魅力是永恒的。江流石不转,苍野树峥嵘。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乡土文学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乡村正日益呈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如何直面这种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乡村的阵痛、艰难和困境,真实表现大转型时代中国农民的命运、情感和文化心理,重新思考和表现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将是当代作家的重要使命,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的乡土文学创作,也在这一时期面临着重要挑战。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将成为一种消失的文体。
重读周克芹,观看和欣赏他是如何回望、书写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乡土,无疑具有宝贵的参考意义。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代表作赏析/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75年冬天,在四川葫芦坝,许茂老汉的四女儿、与支部副书记郑百如离了婚的秀云,拒绝了三姐秋云为她说妥的相亲对象,因为她心里同情遭受到丧妻和撤职双重打击的大姐夫金东水,也放不下大姐留下的孩子。
县里派工作组进村,郑百如感到气氛不对,又来找秀云提出复婚,遭到秀云的拒绝。他制造流言蜚语,说秀云与金东水有不正当的来往。
秀云受到父亲的斥责,姐妹的猜疑,金东水的拒绝,工作组成员的斥责,走投无路,投河自尽,幸被金东水救起。
这震撼了葫芦坝,许茂老汉同意秀云和金东水在一起。金东水关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设想开始实施。但是,“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了,工作组被迫撤离。
秀云向工作组的同志表示,经过这一番磨炼,她什么都不怕了,她要和金东水与姐妹们在一起,用自己的劳动去迎接葫芦坝美好的春天。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1970年代四川偏远农村社会为生活场景,对那段岁月进行了生动记录和深沉反思。
1979年初,《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由《沱江文艺》季刊连载,年底由复刊的《红岩》全文推出;1980年5月,百花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同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连播,造成轰动效应。
之后不久,电影、电视、戏曲界争相改编成剧本。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同时将之改编拍摄成电影,曾为文化圈佳话。女明星刘晓庆、斯琴高娃都在影片中出演。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听课就可以领取鸡蛋等小礼品,购买电器押“诚意金”还可获得全额现金返还……但这样的活动却只对老年人亮绿灯。近日,简阳市公安局召开被骗资金返还大会,将通过这种手段被骗的万元现金现场返还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