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 简阳做活农田水文章
产权明确落实责任主体 整合资金解决管护难题
□徐华伟 杨冬梅 樊邦平 文/图
丘区大市简阳,长期面临着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护难题。
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集体管水组织主体 “缺位”问题,破解过去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轻管”难题,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以来,位于成都平原东面的丘区大市简阳,以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队伍,健全监管办法为主要抓手,启动了该市历史上首次小型水利工程改革试点,拉开了破解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难题的改革大幕。
盛夏7月,笔者走进简阳小型水利工程改革试点区坛罐乡,一幅幅沟渠通畅,庄稼旺盛的景象映入眼帘,启动半年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旱山乡的水利难题
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护 春灌愁水夏雨成涝
地处龙泉山脉阳面的坛罐乡辖8村74社,5072户,15252人,耕地面积1.2万亩,土地流转4千余亩,是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对各种水利设施依赖极大。由于该乡属典型丘陵地区,缺水严重,每逢春灌,来自都江堰的滚滚河水历经成都平原的东风渠,穿越龙泉山脉,顺着塘堰沟渠到达该乡田间地头,这里可谓都江堰河水润泽简阳的首灌之地。
过去当地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护,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最后由于管护缺位,导致水利设施破损严重,既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又耽搁了现代农业进程。每到春灌夏雨等关键时节,塘堰沟渠的修缮都会成为村民的一大烦恼,春灌进不来,夏雨出不去,种地收成低,成为当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一大窘境,村民对于改变小型水利工程运营模式的意愿尤为强烈。
陈大利是坛罐乡地道的庄稼汉子,常年在家经营着10余亩土地,他对小型水利工程与土地收成的关系理解最为清醒。
“去年7月初,暴雨密集,由于沟渠淤塞,排水不畅,我们乡上有300多亩地积水成涝,成为全市水灾严重之地,眼看就要丰收的庄稼被雨水一泡,什么都没有了。”针对这段惨痛的水灾,陈大利认为,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春灌不能缺水,夏雨必须排涝,如果沟渠堰塘不能有效管护,最终受苦是庄稼人。
水利不兴,农业难振,尽管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白万分,但现实的制约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大瓶颈,“我们乡拥有蓄水池691口,山坪塘159口,农渠45657米,毛渠136110米,提灌站20处,石河堰6处。”乡人大副主席杨依华告诉笔者,由于运行日久、缺乏整治、管护不力等原因,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已经淤积损毁、功能减退,直接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每年清淤修渠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按照传统管护办法,很难有效解决问题。
坛罐试点水改破冰
确权颁证落实责任主体 政府埋单不花农民一分一厘
重建设轻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并非坛罐乡独有,在整个农村地区,这都是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遍布田间的沟渠、塘坝、闸站等,被称为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与农村土地紧密相连的水利设施却无法分配到户,‘小型水利工程\’实际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或梗阻、或跑冒、或通而不畅,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简阳市水务局局长施碧君告诉笔者,去年以来,简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并确定在坛罐乡试点,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明确责任主体、管护分工、经费保障和监管办法。
简阳市首先将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分门别类确权到乡、村社和农户,由水利设施所在的村进行日常检查监管,由乡上的用水协会和村上的护渠队负责专门管护修缮和抢险,由农民或土地业主负责自家土地受益的毛渠管护,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明确监管办法,该乡有效破解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难题。
“全乡耕地面积1.2万亩,按照过去的管理模式,每到春灌时节,乡上会统一组织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修缮,每家每户都得出钱出力,平均一亩地需要投入10元不等的管护费用。”坛罐乡南堰村支部书记陈大清告诉笔者,每一次村干部都要苦口婆心到农民家中催收修缮费,虽然一亩地仅有10元钱,但一路下来,村干部大多会累得不轻,且难以收齐。
“各类小型水利设施后期维护投入需要资金量大,村上自行收取费用难,乡上可用财力不足,无力承担相应的管护费用,再加上群众认识不到位,不愿意投入,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加剧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难度。”杨依华告诉笔者,今年全乡各型水利设施管护费用合计共40万元/年,启动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最难的是经费保障,要减轻农民负担,又不能降低小型水利工程利用效率,则必须保障运作经费的充足。
解决钱从何处来的问题,简阳确定了市、乡投入资金保障,其中各占50%的模式,组成改革基金,作为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开支。
“以前,这笔钱从农民处收集,难度极大,且村民多有不理解,大家都不管,任凭渠道塘堰淤塞破损,最后只能重新出资修整,花费极大。”坛罐乡用水协会会长付裕告诉笔者,此次改革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公用水利设施管护的资金来源问题,确立了乡、村社、农民三级责任主体,整个过程不花农民一分钱。
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乡村民”三级联动不留管护漏洞 奖惩并用确保管护效果
水稻栽种过后,家住坛罐乡青龙村的付裕并未感到轻松。作为坛罐乡用水协会会长,他在农闲之余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检查全乡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哪里有淤塞,哪里有垮塌,他都会一一记录,并向乡上及时汇报。在确定修缮项目后,他还得组织协会的会员们加紧施工,赶在汛期来临前补好沟渠塘堰。
“以前农闲大家都不会主动管这些事,每次都是快要用水或汛期将至时,乡上才组织一次集中检查和修缮,这样临时抱佛脚,常常遭遇资金不够、人力不足、工程质量不高等问题。”付裕告诉笔者,水改之后,用水协会成为了全乡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主要组织,责任大了,要求严了,工作重了,但大家干起活来也更认真了。
据悉,此次改革坛罐乡结合了全乡水利工程管护实际情况,采用了集体管理、联管委员会管理、专人管理、委托管理、承包管理等几种模式。
“小型水利工程包括渠道、山坪塘、蓄水池、提灌站等,其管护主体由用水协会、护渠队和农民组成,”简阳市水务局局长施碧君告诉笔者,在坛罐乡的此轮改革中,针对已承包的山坪塘、已流转土地的水利设施和渠道中的毛渠,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自行管理维护并承担相应的费用,确保工程正常运转,其他由于各种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水利设施的大型维护建设,则通过村社向乡党委政府汇报,乡党委政府向市上争取资金扶持等模式操作。
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责任归属,并不能保证管护的高效率运转,它还需要一个科学的奖惩机制。
杨依华告诉笔者,对此坛罐乡还建立了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做得好的村,乡上会拿出当地该年管护总经费的5%作为奖励;村上对村小组的考核,则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在村民小组长每年工资10%的绩效考核挂钩方面,增加管护的考核比重。通过以奖为主的激励机制,坛罐乡顺利推广了改革。
7月27日,笔者漫步坛罐乡田间地头,绿油油的水稻、玉米茁壮成长,塘堰沟渠畅通无阻,蔬菜大棚有序分布,果园林地布满山坡,一副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画面映入眼帘。
杨依华告诉笔者,全乡耕地面积1.2万亩,目前已流转了4千亩,在水改政策鼓励下,各地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落实了责任,成为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和建设的生力军,此举不仅调动了受益户积极性,减轻了政府负担,也有效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长期面临的建管脱节难题。
对话改革者
坛罐试点后简阳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将全面铺开
问:如何总结坛罐乡的小型水利工程改革试点?
简阳市水务局局长施碧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核心就是明晰工程产权,为适应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新形势,我们在保证农田水利公益性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产权改革明确责任主体,配套转向资金,购买社会服务,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护,一举破解了困扰当地农村几十年的小型水利工程难题。
问:简阳市小型水利工程改革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简阳市水务局局长施碧君:初步预计,今年8月份我们将召开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总结坛罐乡小体改工作经验,在全市范围内作好改革相关宣传,让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按照水利部要求全市推开改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各乡镇将成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完成本乡镇范围内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的摸底调查登记工作。
市水务局对每个乡镇的小型水利工程调查结果进行抽查复核,对完成得好的乡镇由市上统一组织颁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并落实管护经费,同时这项工作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将作为下一步安排山坪塘整治和末级渠系整治的重要考核指标。
数据说话
坛罐乡耕地面积1.2万亩,水稻面积6千亩,改革前仅水稻种植便需要灌溉水400万方,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50%;改革后,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80%,每年可节约用水120万余方,占总用水量的30%。
改革前,每到春灌时节,乡上会统一组织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修缮,每家每户须出钱出力,平均一亩地农民须负担10元不等的管护费用;改革后市、乡各占50%投入资金保障,今年简阳市水务局奖补资金12万,该乡集结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经费49万,落实了经费来源,村民最后不出一分一厘。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6日,由四川省农村发展促进会主办,简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四川省‘十三五\’农业发展研讨会”,在简阳市召开。来自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川农大等多个部门、机构的专家学者到会,并针对四川省...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