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过母亲的河流

四川日报 2022-01-21 05:50 大字

——读凸凹《沱江踪迹史》

□刘德元

凸凹,诗人、小说家、编剧,《沱江踪迹史(7首)》,是他4000行长诗《水房子》的节选。《沱江踪迹史》诗分7章,每章起笔即引史书、方志或名人语录为典,钩玄提要,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既有踏雪寻踪的涓涓细流,又有山势嵯峨的波澜起伏,层次井然又意象万千。诗章相对独立又相互嵌合,浑然一体。全诗穿插着吟咏沱江的意象由山、水、鸟、人物、地名等基本元素构成,展现了沱江沿线自然地理、水文符号、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水性本质在此真切地呈现。

凸凹的《沱江踪迹史》“在自家的水镜中望气/能望见东南飞的孔雀//望见三星堆的地下/面具后边的水/和星星梦中的水”。凸凹工作在成都,2020年,他写4000行长诗《水房子》向李冰致敬,把目光投向从川西北向东南流向的沱江。凸凹说,之所以写水,是因为,宇宙中所有物源中,最有诗意的物质就是水。水本身就是诗,动也是,静也是。

凸凹的母亲是内江人。他作为沱江女儿的后辈,几十年兜兜转转都脱不开与沱江的关系,并且一次次展开对母亲的记忆与对沱江踪迹历史的探寻。“过了我母亲的老家内江/沱江越发宽广。”经由这样的书写,一条贯通川东南、昼夜不息的沱江,最终也贯通历史与当下。可以说,凸凹的《沱江踪迹史》把这条凝结着千年沧桑变迁,凝结着沱江沿线人民智慧与创造力,也凝结着无数代人情感记忆的沱江,复现到纸上,同时复现的还有诗人对沱江由衷的爱与深切的思考。

这种“复现”成功的秘诀何在?他把沱江踪迹剪辑成一组组镜头,放在一个让沱江最自然地呈现自身的位置,用沱江本身的样态讲述着历史。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沱江踪迹”步步惊人。如《阳平山寻你不遇》,“后退,只留下一个‘堰字’”。《从洛水到洛水》:“河洛地区的客家人/与龙泉山地区的洛带镇交汇/形成洛水湿地公园。”在《寻找天彭阙》的时候,“被一条河流的中轴线牵出墨斗——”“跟身体里的天彭阙/讨论光阴、鬼神、水利和音乐。”在《章山之高》,“我看见满山的生民/山里山外,都有一双液体的硬手伸出/稳稳扶携,颗粒归仓。”此起彼伏的细节描写如同涌浪,营造出漫天水气,弥散开来,雪山、溪流、古镇、都江堰等几个地理标志,把沱江及其流域的面目自然地呈现出来,“同气息,同胎记。”

作为“60后”作家,凸凹写有多部诗集、小说、剧本和评论文集。在写长诗《水房子》之前,他还写了35万字长篇历史小说《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可以看出,《水房子》是《汤汤水命》的补充,而《沱江踪迹史》又是《水房子》中的“水源地”之一。但无论是诗集、小说还是随笔系列,凸凹的写作都凸显“河流地理”的印记。这一次《沱江踪迹史》的写作,凸凹把目光由“河”向“母亲”稳稳地抛去,他是在沱江的浪涌里听取“我”的回响,在沱江踪迹史里锤炼“我”的思索,让沱江的故事开阔浩荡,每一粒沙石都会在它的汤汤水流中激起一朵属于自己的浪花。这诗,是他沿着川西北到川东南走出来的,是他从文献资料的岁月之河里打捞出来的,也是他朝着自己精神家园——母亲故乡的深处开垦出来的。

诗贵真,诗言志。但凡诗人,必然具有洞察贯通的能力和与万物交接的灵性。寻着沱江踪迹,蹚过母亲的河流,凸凹显然同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经纬,人物和事物的维度。

新闻推荐

人民渠二处灌区入选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

人民渠二处灌区入选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日前,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了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遴选结果,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