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成网、公共交通可达性增加……成都着力提升通勤效率“上班的路”变得更顺更畅了
公交接驳直接坐到地铁站,大大提升了市民通勤的便捷度本报资料图片
早上7点半,都江堰快铁站人头攒动,市民赵燕刷完天府通卡坐上了成灌铁路列车。25分钟后,她在犀浦站下车后同台换乘地铁2号线。30分钟后,她就已经在市区的办公室,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通过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的实施,像赵燕这样享受到便捷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职住平衡、夯实基础建设、提高公交效能、优化交通治理、实施政策引导和营造通勤场景6大行动,加之31项重点任务和56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市民的通勤之路,变得更顺更畅。
轨道交通成网
平均通勤时间缩短两分钟
“地铁出行是我的首选。地铁快,特别是集中新开了几条线之后,换乘也方便。”市民冷永波说。
“我家住市二医院附近,在金融城附近上班。现在上班我完全选择地铁。”市民方晓告诉记者,自己在早高峰时开车去单位的话,一般都要留足至少1小时的时间;而坐地铁,从市二医院站坐4号线到骡马市站转1号线,再直达金融城,全程只需要40分钟左右。
在成都,与冷永波、方晓一样经常选择地铁出行的市民有很多。目前成都地铁日均客流已经达到800多万人次,便是很好的佐证。
“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轨道交通服务一方面代表着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关乎着万千乘客的出行体验。我们提出充分结合线网运营特点,以优化运营服务、挖掘营销潜能、提高维保效能、提升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着力点,推动运营服务不断提档升级,有效提高线网运营和城市通勤效率,全面构建让人民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体系。”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成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2021年8月对成都轨道交通成网效果进行的评估显示,轨道交通全市居民出行率保持不变,平均通勤时长由42分钟降至40分钟。与此同时,随着轨道交通可达性提高,由私家车出行转换到轨道交通出行的人群有5.7万—10.3万人。
公交+单车
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每天从都江堰快铁站乘坐成灌铁路列车进城上班的市民赵燕告诉记者,以前成灌铁路不仅班次少,还需要提前购票,因为车次少,买票也相对困难,因此,“住在都江堰,在成都市区上班”有些不现实。然而随着成都铁路公交化的不断推进,半年前,赵燕做出了一个决定——从市区搬回都江堰。“如今,成灌铁路班次变得越来越多,和地铁一样方便,这让城里工作、城外居住变成了现实。”赵燕说,通勤的便利高效,让像她这样因工作和家庭穿梭城里城外的人如居城内,“通勤距离不断拉近的是心理距离,这是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赵燕说。
晚上7点,正值晚高峰。光华大道三段的地铁南熏大道站,乘客从地铁站内鱼贯而出,站外等待他们的则是一排排整齐的共享单车和陆续进站的接驳公交车。
市民杨先生家住温江区光华新城,上班在市中心春熙路片区,每天通勤都需要通过共享单车或者公交车、地铁完成。“成都现在公共车交通非常方便,出了家门就有公交或者共享单车,通过它们去地铁站非常快捷。”杨先生告诉记者,天气好的时候,他就选择骑行到家或者去地铁站,不想骑行的时候地铁站也有直接到家附近的公交车。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增加公共交通可达性,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成都公交集团与成都轨道集团聚焦通勤提升,建立长效交流机制,通过交流、调研,推出了一系列“两网融合”举措,不断延伸便民“触角”,切实解决市民出行痛点、难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市民通勤效率不断提升。
“双单”模式微循环
提升26个片区交通通行效率
“我们这一片单行的道路增多了,不仅没有给出行带来麻烦,交通反而更顺畅了。”家住蓝苑小区的陈焕为草堂北支路的单行叫好。
陈焕住的小区属于草堂北路片区老旧小区,在交通上,有着和其他老旧小区一样的“通病”——出行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从去年4月开始,交管部门开始“动刀”。去年10月14日,草堂北路片区微循环开始正式实施。以单向通行、单向停车“双单模式”为核心的微循环,让这一片区的交通大为改善。“微循环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让居民出行更顺畅,同时也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交警四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获悉,2021年以来,成都交警已经在六城区的26个片区实行了微循环,打通了犹如毛细血管的中小街道,提升了片区交通的通行效率。
“积极推动片区‘微循环’单向交通组织,高质量打造‘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更加舒适安全。”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袁弘 田晨程
新闻推荐
980名“全能选手”上岗都江堰探索推行社区工作者“全岗通”近日,都江堰市银杏街道壹街社区居民伍明想在勤俭路开一家...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