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原绵阳县的农田水利建设
◎何德良(绵阳)
土地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绵阳县(区域含现在的涪城、游仙2个县级行政区)地处丘陵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在落后的小农经济条件下,除涪江、安昌河沿岸少量耕地通过堰沟进行自流灌溉外,其余耕地主要靠埝塘和冬水田蓄水。如遇天旱,江河水少,冬水田干裂,就无法栽秧播种,所以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绵阳县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上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修水库。新中国成立前,绵阳县农村没有一座水库。1954年,首先在龙门、忠兴、柏林三个乡修建了幸福、紫气、毛腊等三座水库。到1980年的26年中,全县共新修水库153座。新建水库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1957年到1958年,全县农村建起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两年共建水库29座;另一个是1964年到1977年,共建水库73座。当时新建的七二水库(南湖)、上游水库(银花湖)和沉抗水库(仙海湖),都已成为绵阳的旅游景点。
二是大建山湾塘。1955年至1957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时,县委要求每个农业社都要有自己的当家埝塘,做到满栽满插,旱涝保收。因山湾塘是在山沟或山湾的上游适当位置锁口筑埂而成,土地是集体的便于修建,而且比山平塘蓄水量多,以致全县掀起了大建山湾塘的高潮。三年内共新建山湾大塘191口,加上原有的和后来新建的山平塘和山湾塘,基本上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当家埝塘。
三是新建都江堰第五期灌溉工程和武都引水工程。因都江堰渠道至绵阳长100多公里,所以简称“百里渠”。百里渠工程从1962年建谭家坝大堤开始到1985年建成,共用了23年时间。1978年8月,武都引水第一期工程包括沉抗水库全面开工。武都引水工程在绵阳境内有21条支渠,总长1921.9公里,提灌站2处,沉抗水库1座,绵阳受益农田达20余万亩。
四是对惠泽、天星、涪翁、翥鹤等几条河埝进行扩建配套。惠泽埝引涪江水流经小枧、松垭两个乡,灌田6000亩。天星埝同样是引涪江水灌溉,因进水口一遇洪水就淤淀填高河床,造成流量减少进水困难。1979年将进水口上移1000多米,并在进水口修建了水闸门,扩大了引水沟,就使引水量从1.5秒立方米扩大到3.97秒立方米,接着又建东方红电灌站,通过提水将灌区扩展到7个乡,使灌面由6900亩扩展到54675亩。涪翁埝是安昌河沿岸37道埝中的最后一道,1951年从城郊乡平政桥王家滩开沟渠4.62公里,引涪江水入安昌河流进涪翁埝,不仅解决了水源问题,还新增灌面3000多亩。翥鹤埝从安昌河引水灌溉石塘、塘汛两个乡的田地9570亩。过去水源不足,群众要做很多凼子田引安昌河水供栽秧时用。1972年新建七二水库补充灌区用水后,就彻底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
五是进行梯级开发。1964年县委经过认真规划,对丘陵地区的魏刘河、芙蓉溪进行梯级开发。在魏刘河的主干道上先后修筑了十多道大石河堰,每年可拦蓄河水一千多万方;在芙蓉溪先后修筑了六道拦河坝,每年可拦蓄河水六七百万立方米,为两条河沿河两岸耕地提供了水源。同时,全县还修筑了石河堰305道,可拦蓄河水3221万立方米。
六是大力发展机电提灌。1958年9月,国家电网从成都输电到绵阳,先后建起输往农村的14条10千伏的输电线路主干线后,为修建电灌站和农用电架设提供了条件。1962年至1980年的18年中,全县共修建机电提灌站538个,装机607台、24216千瓦,每年提水3000-5000万立方米,保灌面积达16.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其中,1966年4月建成的在涪江取水的东方红电灌站,是全县最大的电灌站。全站分四级提水,净扬程149米,装机14台1339千瓦,干渠27.2公里,支渠18.3公里,可灌溉东林等6个乡的田地14600亩。遇大旱时,还可提涪江水入芙蓉溪胜利堰,供芙蓉溪沿岸电灌站提水。
七是改造冬水田。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有冬水田28.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占栽秧田的70%,不仅山沟里是冬水田,平坝也有冬水田,真是汪洋一片。冬水田一年只栽种一季,一遇天旱,田里蓄的水不仅不能栽秧,连年都过不了就裂口,以致每年有五六万亩要靠天下雨才能栽秧。为了防止冬水田干裂,采取过很多措施,如用大量劳动力反复糊田埂、在每块田挖小水凼子搞救水、做大凼子田保水等,效果都不大,1958年、1959年和1965年、1966年这四年,全县冬水田干裂都在十万亩以上,造成大减产。因此,冬水田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感到最头痛的事。
随着水库、山湾塘、百里渠、武都引水工程和电灌站的修建,河堰和山平塘的整治扩容,小河的梯级开发,就使大多数冬水田的灌溉用水有了保障。1971年全县的小麦播种面积是27.7万亩,到1980年增加到38.52万亩,仅此一项全县就增产小麦近亿斤。这是绵阳县农业史上取得的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
新闻推荐
贯彻落实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与会代表热议——在应变求变中开新局□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徐中成“世界只...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