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盆景 方寸间见天地
1 川西民居与盆景相得益彰。
2 袁铭昌在进行枝条嫁接。
3 采用传统的棕丝蟠扎技法,创作富于变化、律动的干型格式。
4 通过网络直播,袁铭昌学徒与网友分享盆景制作技巧。
5 袁铭昌盆景作品。
□罗敏 文/图
几株罗汉松、一袋泥土、几把修剪工具,在省农村手工艺大师、盆艺匠人袁铭昌手中,短短数小时,便摇身一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盆景艺术品。制作过程一气呵成,其背后却是原材桩头经年累月的漫长养成。
“一株树桩培植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上百年。正是如此,桩头代代相传,技艺隔空对话,让盆景这一动态变化、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别具魅力。”从第一次见到安龙盆景产生浓厚兴趣至今,弹指之间,袁铭昌与盆景为伴已20余年,现在他是都江堰市安龙盆景协会秘书长、成都市级川派盆景非遗传承人。
跟随袁铭昌的脚步,9月1日,记者走进青城山脚下的青城山镇。这里是川派盆景发源地,盆景园林遍布,各家各户以盆景种植为生。
“川派盆景虬曲多姿、苍古雄奇,明清时期主要供达官显贵把玩,如今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作为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仪式感的景观小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袁铭昌说,为满足现代审美需求,盆景创作可谓千变万化,在藏与露、动与静中,追求“虽为人作,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袁铭昌在原来的翰松盆景园外,筹备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青城山镇桩头、盆景种植面积有5000余亩,从业人员1000余人,但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整体合力。虽地处青城山脚下,却没有把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出于这样的考虑,他牵头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种有近千棵罗汉松树桩的大青城川派盆景产业园,以大园带小园,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盆景博览园,并串联开发盆艺观光旅游、教学体验点,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奔康。
新闻推荐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强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必要...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