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四次崛起
晴好的日子里,站在成都最大湿地公园青龙湖向东远眺,会看到绵延的青山在湖水尽头。那就是龙泉山。
这座山已存在了上百万年。青山无言,湖水静谧。而时代赋予城市的一次命运机遇,却正在激荡。成都,正在大步跨越龙泉山。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之年。5月,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每当人们谈起这两件事,常用到两个词:“千年之变”“未来之城”。
何为千年?何为未来?谈论城市的命运,不如追溯历史。距今一亿三千多万年前,本是古巴蜀湖一部分的成都平原,与整个四川盆地一起隆起成陆。四百多万年前,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成都东部龙泉山与西部龙门山形成断裂褶皱,与此同时,成都平原相对陷落。山地河流的大量冲积物形成冲积扇并扩展,成都平原景观逐渐构成。
东部龙泉山,西部龙门山,中间一平原。这一地理基础,在后世为成都带来了延续几千年的“两山夹一城”城市格局;这一片土地,将一次次承载城市文明的繁荣崛起。(微成都)
第一次崛起:
先秦
上世纪以来,成都平原连续发掘出宝墩、都江堰芒城、大邑盐店、高山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双河古城、三星堆古城、金沙古城等密集且规模巨大的早期古城遗址群,将成都平原的城市文明起源前推进至4500年前。
几千年里,成都平原发生了什么?公元前4500-前3700年左右,古蜀先民经蚕丛王、柏灌王的带领,逐步迁移到成都平原,形成宝墩文明。时至今日,宝墩文化的六座古城常被看作成都城市的起点。公元前2000-前1200年左右,鱼凫王初步统一成都平原,建立了以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古蜀国。公元前1000多年,杜宇王朝建立,进入十二桥文化时期。金沙遗址也被认为属同一时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此时古蜀王国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当然,一切来得没那么容易。成都平原平坦开阔,土质肥,周边多山地丘陵,自带天然屏障,盆地各水系贯穿而过,气候温暖湿润。虽然先天自然基础良好,但平原布满河流沼泽,洪涝严重。后世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场景:“我闻离堆未凿前,大江茫茫水一片。奔流直泻下江南,郫县每闻吾鱼叹。”
“人水”矛盾严重,成为古蜀先民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盆地西北部逐渐到成都平原中心,开明王朝最后将古蜀国都城定都于成都。 此时修建的城池位置偏北,被称为“北少城”,但非南北朝向,而是北偏东30°。如今看来,这一选址非常明智,为其后2000多年里,成都“城址不移、城名未改”的历史奠定基础。
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文明自成一体,被后代称为“古蜀文明”。如今依然能在文物古迹中看到这一时期的繁荣。农业上,猪牙、鹿牙,大量的动物家禽塑像,证明了物产的丰富;手工业十分发达,青铜器作坊、陶器作坊、金器作坊、玉器作坊等,表明手工业门类的细化。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对外贸易。遗址中出土的器物,有来自黄河流域的华北商文化因素,甚至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因素。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出现来自南亚、中亚的琉璃珠、瑟瑟等饰品;还出土了大量南亚的海贝、象牙;以及蕴含西亚、中亚等地文化因素的青铜雕像群和各类金器。
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让古蜀国与外域对外关系的建立,远早于我国境内其他地区。多元文化、多个族群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朝成都平原交汇,共同推动先秦时期以成都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文明的崛起。
古蜀先民用实践行动验证了一个道理:兼容并包的对外交往,不仅有助于自身经济繁荣,也有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由于这一开放包容的特质才成就了璀璨辉煌、屹立于世界早期文明之林的古蜀文明。
第二次崛起:
秦汉
开明王朝的繁荣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直到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秦在蜀地设置蜀郡,蜀守张仪、张若在原城址上重修治所,将城池向南迁移,临江修筑大城和少城,并设城门。而要巩固秦的统治,水环境的改善是这一切发生的前提。
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彻底摆脱了水患困扰,既保障了生活和农业的发展,又为成都城址的稳定奠定坚实基础。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到了汉代,巴蜀地区被划为“天子自有”,不封予藩王,直接归中央管理,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都一跃成为全国“一线城市”,名列“五都”之一。
汉代成都商业的大发展,得益于水陆交通的便利。此时的成都,是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既是巴蜀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与关中、中原、西北、西南地区进行贸易的中心。汉武帝时期开通的北方丝绸之路,与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一并在成都交汇,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两汉时期,成都手工业在全国名列前茅。蜀锦畅销全国,是朝廷赋税重要来源之一。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考古遗址,都有大量发现成都所产丝绸产品。这一时期的蜀锦不仅产量多,其技艺更是冠绝天下。东汉时期,成都的织锦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其织锦质量和图案之美丽无可匹敌。
此时的成都“世平道治,民物阜康”,还出了不少富商大贾,比如临邛的冶铁巨商卓氏。不过相比于他本人,他女儿卓文君与女婿司马相如更为人熟知。
这一繁荣状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遭遇长达百年的战乱与破坏,成都的经济也由盛而衰。直至隋唐之后,分裂动乱的局面结束,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成都才迎来第三次崛起的机会。
第三次崛起:
唐宋
进入唐后,中国古代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太平盛世的巴蜀地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一是唐王朝的大后方兼重要粮仓;二是唐王朝控驭西南的前沿;三是联结东、南、西、北的枢纽。
地位之举足轻重,与经济物产之繁荣相辅相成。唐代,两京之外有两大经济中心:扬州与成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这个说法一直流传到宋代。宋人韩琦《扬州厅壁题名记》:“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即使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时,因唐玄宗、唐僖宗和大批官僚富商来蜀反而对成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刺激作用。公元757年,成都一度成为唐朝的另一统治中心“南京”。
从唐至北宋几百年间,成都经济一直持续发展,一直延续着全国大都会的繁荣景象。成都的对外交流更甚于先秦和汉代,三大经济带在成都进一步交汇,各种经济/社会要素和文化资源在成都聚集,促进成都国际化大都会的形成。
经济发展带来人口激增。唐中期以后,“城小人多”已成一大问题。原有的秦城早就住不下了,在城西、南、东三面,尤其是城市南面的流江和郫江两岸,形成了新的居民区与商业区。公元876年,西川节度使高骈对成都进行大规模扩建,在大城外围修筑罗城。这一城市格局继续维持了成都城址的稳定性。
这一时期的成都形成了一种重要文化现象——“自古诗人例到蜀”。在灿若星河的诗词歌赋里,留下了许多对成都生态环境的描述。陆游《成都书事》诗云:“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李白赞:“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这一时期让成都声名远扬的,是城镇公共园林的空前兴盛。堪称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首当其冲则是人工湖摩诃池。摩诃池开凿于隋代,唐中叶以后,声名渐起,为一大胜景。杜甫这样写道,“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高骈诗云:“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游赏之风盛行,除了逛园林,人们还爱游江。宋代时期,成都就有锦江“小游江”和浣花“大游江”的游乐风气。
唐宋时的成都,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人们生活安逸且富足,在中国乃至国际层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
第四次崛起:
今天
站在新时代历史的舞台上,成都要复兴历史辉煌,重回世界先进城市行列,这路该怎么走?谋划未来,还需审视时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资源、资本与人才大势汇聚于此,这就有了新的要求:城市需要更大的空间与容量。
当前,成都管理人口已超2100万。科学测算,两三年之后,成都人口规模将达到2200万。再过十年,“吸附能力极强”的成都人口规模则将超过3000万。曾经保护成都的两山,已成为限制发展的桎梏。
怎么办?东进。
2017年4月25日,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正式出炉,其中“东进”作为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共同打造中国城市群第四极。国家战略的加持,让成都东进更有底气。成都走向未来之城的建设,不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成渝城市群完成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跨越,同样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020年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都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
千年之变,实乃巨变。
2020年7月15日,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强调:全力以赴建好 “示范区”、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循环”、夺取 “双胜利”。
三年磨一剑,终于落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句古语在新时代有了全新的印证。跨越龙泉山,地理屏障被打开,迎来的是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永续发展的空间。
“东进”战略是成都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希望以此破除“点状扩散、圈层发展”模式、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
一座城市想要长远发展,势必要吸引人才、企业与生产要素聚集。怎样把人留住?答案是五个字:“高品质生活”。城市的核心是人。而生活,是城市的终极意义。
成都的特质就是“生活”。公园城市是成都最独特的定位,全国独一无二。让这片“未来之城”的居民,“看得见风景”“摸得到幸福”“载得动梦想”,就让城市真正活了起来。
徜徉在无边界的公园生活社区,脚下是不断延展的城市绿道;“网上政府”24小时“不打烊”、办事申请智能“秒批”;前往天府国际机场或成渝中线高铁东部新区站,自由去往心仪的地方……
不久之后,这些生活场景,都将在东部新区成为“日常”。成都千年之变,并不是简单的“造城”,而是打破大城市思维惯性,开创新格局。一张白纸绘就盛世繁华,建设一座福泽子孙的“未来之城”。未来已经到来。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一民 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与古代成都的三次崛起——重新认识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罗开玉 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商业大都会的建成[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3、彭邦本 天府之国的起源和形成初探——兼谈先秦秦汉时期成都的崛起[J] 先锋
4、潘明娟 成都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
5、李恒。王向荣 城水互动: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J] 风景园林.2018
6、杨茜 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历史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15
7、曾寒梅 成渝两地城市形态特征形成与演变研究[D] 重庆大学.2015
8、颜信 南方丝绸之路与古蜀对外关系探研[D] 四川师范大学.2011
9、蒋蓝 王小红:古代成都的美丽生态[EB/OL]
10、吴林静 成都:一盘韧劲十足的大棋局[EB/OL]
11、澎湃新闻 成都向东,一座未来之城正在崛起[EB/OL]
新闻推荐
左汤泉山河堰位于汉台区以北15公里的褒谷口,因褒水又名“山河水”,为引山河水灌溉所修之堰名山河堰。山河堰是汉中最早且面...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