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堰的前世今生
左汤泉山河堰位于汉台区以北15公里的褒谷口,因褒水又名“山河水”,为引山河水灌溉所修之堰名山河堰。
山河堰是汉中最早且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是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山河堰相传为西汉丞相萧何、曹参所筑。秦末汉初,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中王”,萧何为给刘邦提供充足军饷补给,依据褒谷筑石围堰,后刘邦出散关入秦,萧何“据守汉中,足食足兵”,为西汉王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料记载,山河堰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又经过多次修葺。三国时诸葛亮,五代时后蜀武漳,北宋许逖,南宋吴玠等,元赛因普化,明张良知,清严如煜,都曾组织民众和军士整修之。其规模最为宏大者,为南宋1171年,汉中守将吴拱“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之膏腴”(宋史·河渠书》)。
山河堰再受青睐是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汉中,西北联大、洛阳军校,以及一些机关搬迁汉中,大量难民涌入,汉中一时人口大增。政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用现代材料在昔日山河堰头堰位置筑坝修建了褒惠渠,浇灌褒河以东土地。同时,在勉县水磨湾截汉江筑坝开汉惠渠浇灌褒河以西土地。山河堰灌溉褒河西的功能始告完成。1970年,褒河石门水库建成后,重建褒河引水灌溉系统,使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青春,继续造福汉中人民。
上世纪四十年代修筑褒惠渠时,曾挖出木桩千余根即为明证。二堰为官堰,即由朝廷举国家之力建设,堤牢堰固。这些堰坝,我们今天已难以寻觅遗迹,但条石固底,三合土夯筑堰堤的遗迹,其坚固的程度,并不亚于现代的水泥结构。今天南惠渠(褒惠渠)古山河堰二堰向南几公里的西河堤,几乎都是三合土夯筑堰堤,直到第一分堰。第一分堰又叫金华堰。夯土在邹马村山河堰堤还有发现。
山河堰继续向南,因南惠渠的修建失去了灌溉功能,低洼的河道被巧妙地截成一个个水塘,供农民养鱼,如一颗颗硕大的明珠,将古山河堰串联起来,当然,也有的被改成良田,自然形成湿地,生长着芦苇、白杨……
山河堰流至邹马村一带,完全退化成了一条败水渠,完全失去了灌溉功能。邹马村继续向东南,山河堰堰渠的身影仍隐隐约约可见,成为带状的杨树林和低洼湿地,最后汇入汉江。
山河堰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市上正积极利用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打造集旅游、休闲、学研、观光为一体的文化名镇。
新闻推荐
近日,南方强降雨来袭,多地百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自古以来,洪灾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