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政策红利 成都营造最具活力创新生态系统
成都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基地。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成都带来了时代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东部新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相继提出。
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推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发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
抢占科技创新 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科技创新进步史。伦敦依托全球金融中心优势,构建科技金融协同共兴模式,诞生了全欧洲50%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30%的独角兽企业,成为“世界创新之都”。东京依托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形成政产学研内生驱动模式,集聚了日本30%高校院所和40%大学生,专利转化率高达80%,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城市。上海依托开放包容的文化优势,建设“最高最好最优”的营商环境,集聚超过7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50余家外资研发中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深圳依托改革开放的窗口优势,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诞生了一大批本土领军高科技企业,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历史和实践启示,唯有在创新发展中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持续提升发展的位势能级,始终屹立世界先进城市之林。
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的修建,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蜀锦织机的发明,铺展了“互通有无、文明交融”的丝绸之路;纸币交子的诞生,成就了“优雅时尚、商业繁荣”的世界都会。今天的成都,传承创新创造的天府文化,在全国率先提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跨越龙泉山向东与重庆相向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东部新区,成都开辟城市永续发展空间,开创大都市发展新格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14个产业生态圈引领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加速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同城化配套,成都构建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构建以成都为枢纽的泛欧泛亚国际战略大通道和覆盖世界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成都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创造公园城市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公园场景,推动价值转化,成都塑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创建世界文化名城,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成都向全球传播城市的理念和气质,凝聚城市走向世界的深厚力量。
构筑增长极 和动力源的关键“四要素”
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必须依靠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成都将顺应科技革命深刻改写全球竞争规则、重塑世界创新版图的时代大势,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引领,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推动科技功能布局与城市战略方向相契合、科技攻关重点与主导产业需求相匹配、科技应用场景与美好生活向往相适应,实现从被动跟跑到主动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必须依靠创新这一“第一驱动力”。成都将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科技型企业为主角,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实现城市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必须依靠人才这一“第一资源”。成都将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协同深度嵌入创新链场景,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城市宜业宜居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层次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实现从追求人口红利向释放人才红利的战略性转变。
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必须依靠环境这一“第一优势”。成都将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制度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智慧物联网、公共服务网、社会治理网和产业生态圈相融共生,营造透明规范、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高效集约、有机协同的产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城园相融、诗意栖居的生活环境,实现从拼政策优惠到比综合环境的格局性转变。
为创新成果 构建最高效的转化体系
成都市将支持高校院所建设最前沿的科研平台。着眼长远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焦航空航天、生物科技、信息科学、网络安全、智能智造等重点领域,携手高校院所共同争取大科学装置,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助力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探索未知领域。积极培育高水平实验室集群,全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集群,推动成都超算中心、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建设,带动前沿交叉技术学科加快攻关。
成都市将为创新企业配置最优质的资源要素。市场主导的发展才是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企业主体的创新才是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将聚焦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需求,设立创业投资母基金和蓉漂人才发展基金,年内建成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设立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建设“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支持创新产品市场验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首购首用。聚焦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强做大需求,“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扶持政策,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当龙头。
成都市将为创新人才提供最优越的发展环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将努力营造优越政策环境,突出城市战略和市场需求导向,实施“科学城人才行动计划”,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人才公寓、股权激励、贡献奖励等方面精准支持。努力创造优越社会环境,尊重科学、礼敬创新,持续开展城市创新人才、优秀创新企业、卓越创新团队评选,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成都市将为创新成果构建最高效的转化体系。创新的使命在于从“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从“1到N”的应用转化。将着力打通体制堵点,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为高校院所“放权松绑”,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着力打通过程断点,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服务机构,鼓励高校院所开放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技术转移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着力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难点,推动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行政执法、审判执行、仲裁协调多渠道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为创新创造保驾护航。
成都市将为创新产业营造最友好的金融生态。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我们将完善风投资本引育机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创业孵化器等主体发起和参与设立创投风投机构,依托新经济“双千”发布活动搭建常态化路演平台,大力扶持“耐心资本”,实现价值投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放宽引导基金出资期限、杠杆要求和财政出资返投比例,鼓励产业基金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风投资本联投跟投,健全兼并收购、股权回购、科创板等多元化退出机制。建立科技企业资产证券化支持机制,支持企业以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形成的底层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科技金融共生共荣。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新闻推荐
“天府之国”这个理念从何而来?天府文化的厚重历史底蕴从哪儿体现?6月17日上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段...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