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面向全国推出“非遗公开课” 青城派掌门开讲第一课 蜀绣藏茶竹编轮番上阵
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对现代人而言,它们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蜀绣、蜀锦、川剧、川菜、川茶……拥有鲜明特色和深厚底蕴的四川非遗,伴随着世世代代的川人,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在闲时的书画娱乐间,靠着匠心和巧手,让平淡的日子变得绚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浪微博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联合全国各地非遗大师推出线上“非遗公开课”,通过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展示、教学和普及,为网友提供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全国优秀非遗技艺的机会。每期公开课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短小精练、充满趣味,吸引了不少网友。在目前已经播出的60多期公开课视频中,来自四川的非遗项目展示达20期,“戏份”十足。
在系列“非遗公开课”中,第一个开讲的是来自四川的青城派武术传人刘绥滨,他是都江堰市政协委员。青城武术(含青城太极)2009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武林杰出人士、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的刘绥滨也于同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
2月14日,刘绥滨在新浪微博“非遗公开课”第一课里,教给大家非常简单易学的动作——抬腿、转腿,全套动作做下来只需两三分钟。但只要长期坚持,就可以有效地保护髋关节,尤其是对预防髋关节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前五课里,除了第二课武当武术来自湖北外,其余四课的内容都是四川非遗项目。
第三课,请出了蜀绣大师孟德芝。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蜀绣的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经过30多年的学习钻研,熟练掌握了蜀绣的独特技艺和全部针法。
5分钟时间,可以学些什么呢?仅用黑、黄两色丝线,蜀绣大师边讲边绣,先画轮廓,然后飞针走线,滚针、铺针、锦纹针……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翩跹于绣布之上。有网友情不自禁地在视频下面点赞留言:“大师用一生的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好棒!”
接下来出场的是阿坝州西路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茶祥子制茶坊)的带头人蒋维明。他于2012年5月创立了“茶祥子”品牌,其精心打造的大土司黑茶、野生金银花等精品,已经卖到“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土司黑茶是西路边茶的代表性品种,你知道该如何冲泡吗?蒋维明向观众演示:高冲、过滤、慢注,再用两个玻璃杯左右互倒五六次,一杯汤色清亮、口味醇厚的好茶便泡好了。“喝茶不仅对身体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能让人的内心更恬适。”言语间,蒋维明流露出对茶的深深热爱。
“今天,我教大家做一个可爱的竹编小果篮。”纤纤十指灵巧地一挑一压,凭着一捆竹条、一把剪刀、四根丝带和一杯水,几分钟功夫,一只精美的果篮就编成了。漂亮清秀的“90后”女生杨隆梅,出生于崇州市道明镇的竹编世家。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有着2000多年竹编历史的老家,为家乡特色产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没想到我也会编果篮了!”跟着视频学习的网友兴奋地感叹。
草编棕编剪纸展巧手
木偶漆艺美砚现绝活
在“非遗公开课”里,好几堂课都与“编”有关。竹编、草编、棕编……大师们技法纯熟,看得人直叹:“这手也太巧了吧!”
竹编与丝绸、蜀绣并称“蜀中三宝”。除道明竹编外,青神竹编也以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们看,隔一剪一,剪的时候一定要用内弧线形的剪法。”青神竹编国家级传承人陈云华用竹篾和剪刀,两分钟就编出一只红白相间的热带鱼。
羌族草编以天然棕榈叶、稻草、玉米壳为主要原材料,经特殊处理后,全手工编织而成。2015年,羌族草编制作工艺入选绵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羌族草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福容,带着棕榈叶和剪刀、钳子、铁丝、针等工具,变戏法似的“变”出一只活灵活现的蜻蜓。成都市新繁棕编非遗传承人陈金蓉,则耐心地教大家编了一只工艺稍微复杂一点的蝎子。
传承千载的东坡剪纸技艺,刀法细腻,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技法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剪纸内容以东坡文化为主题,包括人物、景点建筑和传说故事等。彭德平是眉山市东坡剪纸第四代传承人。他介绍说,剪纸的基本形状主要有圆形、锯齿形、水滴形、月牙形、螺旋形等10余种。在这节公开课里,他用最简单的圆形和锯齿形图案,神奇地将一张红纸剪成了一只触角长伸、翅膀上有镂空图案的漂亮蝴蝶。
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的漆器工艺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代成都漆艺以四大绝技独步漆林: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简称“三雕一刻”。
李果是一位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90后”,如今师从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漆艺)张小波。李果在公开课里,向观众展示了一枚芙蓉书签的制作流程。为防漆水碰到衣服和皮肤,他戴着手套、指套、围裙、袖套,“全副武装”上阵。首先是磨显工艺,用细砂纸仔细打磨,使书签表面平整光滑,让图案显现;接着是丝光工艺,用针笔刻画,力求线条流畅、间隔均匀;最后是晕彩工艺,用沾着色漆的毛笔在图案上慢慢揉推,使色彩晕染开来,通过渐变色体现立体感和逼真效果。
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被誉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石材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2009年,“苴却砚雕刻”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公开课”邀请到苴却砚雕刻大师罗春明,为大家展示苴却砚的制作流程。面对一块经工人前期做好的砚坯,如何把它变成精美的砚盒?这需要独到的眼光、奇巧的心思和过硬的手上功夫。根据盒盖上天然石材呈现的颜色和纹理,罗春明打算绘一朵带荷叶的荷花。先用笔画出形状,再用刻刀一点点地雕刻,起承转合间有轻有重,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饰图案,然后涂墨做旧,用细砂纸打磨,铭文钤印,最后打上蜡。为一块石头赋予如此精妙的灵魂,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资中木偶也走进了“非遗公开课”的课堂。资中被称作“木偶之乡”,资中木偶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07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木偶拥有“抽烟”“吐火”“变脸”等绝技,十分稀罕。
异彩纷呈 四川非遗“戏份”足
烹饪大师做“资格”川菜
藏族舞蹈教师甩起水袖
宫保鸡丁是四川十大经典名菜之一,相传与清代四川总督丁宝桢有关。丁宝桢一向喜欢让家厨制作“酱爆鸡丁”之类的菜肴,因他曾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便被称为“宫保鸡丁”。自“川菜传统烹饪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川菜烹饪大师陈祖明作为该项目的传承人,更是积极推进川菜烹饪技艺的传承与传播。陈祖明走上“非遗公开课”的讲台,教的就是宫保鸡丁的做法。鸡丁勾芡,干辣椒、干花椒炒香,注意料汁中糖和醋的比例……几个关键步骤经大师一指点,一盘咸香微辣、甜酸爽口的“资格”川菜,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了。
川菜文化源远流长。在成都市郫都区古城镇,有一处清幽的川式园林。这便是被称作世界上唯一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馆”——川菜博物馆。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其典藏馆内拥有与川菜相关的文物6000余件。而活态川菜文化展示馆实际上就是一个有着开放式厨房的餐馆。食客可以一边吃,一边观看厨师的制菜技艺。
作为川菜博物馆馆长,芶思专门从一本古旧的馆藏菜谱里,挑选了一道操作简单却十分美味营养的萝卜连锅汤在公开课上进行讲解。猪肉连皮,煮熟晾冷,切成匀称的薄片,萝卜切片放入肉汤中煮熟,再放入切好的肉片。看似简单,但需要掌握火候,还得有好的刀功。味碟蘸料也相当讲究,干辣椒、干花椒在干锅里炒制后,加油,再捣碎,再加郫县豆瓣等佐料,淋上热油。
在“非遗公开课”里,不仅可以见识各路非遗传承人的非凡技艺,体验奇妙的手工制作,把美味搬上自家餐桌,还可以跟着视频里的老师载歌载舞。
四川是个多民族省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大都能歌善舞。“看,基本体态是这样的,注意脚下动律……”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艺术部的优秀舞蹈教师扎西央宗甩起水袖,教观众跳原生态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真达锅庄”。扎西央宗介绍说,“真达锅庄”是甘孜州石渠县“县舞”,有着百年历史。起初是农牧区群众在农忙后聚在一起庆祝丰收、祝福安康的一种表达方式,现在成了大型活动的必备节目,属于大型锅庄,舞者多时有成百上千人。欢快的旋律响起来,活泼的舞步跳起来,心情也跟着节拍“嗨”起来。
同样来自甘孜州的舞蹈编导仁丽娟,为大家带来了巴塘弦子舞。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巴塘弦子,在藏语里被称作“嘎谐”“康谐”或“巴谐”,意为圆圈舞,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看着仁丽娟舒展柔美的优雅舞姿,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拖步、甩手,跃跃欲试。
□本报记者 唐召怡
新闻推荐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尤春高血压,一般指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只有少数会头痛、头晕,大都感受不到明显的症状,只有测量...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