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金河与无名小桥

华西都市报 2019-12-05 02:50 大字

1958年5月,小学生在御河上进行划船比赛。(资料图片)

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成都无名小桥。

曾经的成都金河。

走向历史深处,也不能找到逝去的河流。

小巷深处,斑驳的墙体,述说着过去的光阴。

这里曾经有一座桥,叫向荣桥。

□冯晖 文/图

金河,又叫金水河,是一条由西向东,贯穿老城区的人工河道。从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主持开凿河道算起,有千余年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河道改建为人防工程,加上随后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市政建设,现在几乎看不到这条古老河道的影子了。

在1970年9月9日成都市《关于修建御河、金河人防工程的请示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成都市人防工程应根据地形特点,本着利用河道、改造河道、疏通河道、不拆民房、不占良田、不破坏城市高级马路的原则,力求做到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结合、平战结合、统一规划。计划于两年内把金河、御河改造成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通道全长13公里,面积6.8万平方米,可掩藏13万人。加上原来已建的8万平方米,共可掩藏29万人,约占城区人口的26%。”这一组数据让人不难理解为何当时要毁掉河道,修建人防工程了。

漫步小巷

寻找旧日河道踪影

漫步小巷,找一找旧日河道的踪影。青石桥南街的东侧,有两条小巷——公平巷和新半边街。

公平巷,旧名太平巷。金河从过去满城墙边的半边桥流出,淌过老皇城门前并列的三桥,经锦江桥、古卧龙桥、青石桥,流经此地。

这里曾经有一座太平桥,街道因此得名。

现在的公平巷已经成为断头路,若不仔细寻找,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难怪一些介绍成都街道的文章认为公平巷早已消失。其实,街边围墙上的路牌证明了它依旧顽强地存在。在公平巷23号小区里,摆龙门阵的大妈告诉我,过去的太平桥就在这院子门口。

成都师范附小在新半边街的西段。学校临街的操场地坪高出人行道地面一米多。站在街边透过通透的铁花围墙,我用一款带十倍变焦镜头的手机很方便地拍到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身影。

再往前走,就是十字路口了。往北是学道街,往东是老半边街,往南是向荣桥街。过去在这个地方有一座小石桥,因为只有一个桥洞,故名一洞桥,1949年后改名向荣桥。我查阅了相关记载,发现当时金河上的桥,除了皇城门前的三桥外,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桥洞,似乎都可以叫一洞桥。一洞桥,这个名字缺乏特色,辨识度太低。

过去新半边街一侧紧靠金河,只在另一侧有民房,所以叫作半边街。民国时期为了与相邻的另一条半边街有所区别,分别改名新半边街和老半边街。新半边街的尽头是一个九十度的急弯,拐弯就是老半边街了。

老半边街的走向垂直于金河。过去街道的东边一片是总督衙门前的空坝,只有西边建有民房,所以也叫半边街。现在老半边街的东侧依旧是一片空地,西侧的老房子发生火灾后,已用围墙隔离开来。而新半边街的楼房上,布满了整整齐齐墨绿色的安全网,这是在进行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和美化。新半边街不久将会旧貌换新颜,老半边街相比之下更显衰老,街道名字里仿佛含有一些宿命的味道。

在向荣桥街的北头,地面起伏明显,路边有一棵姿态优美的大树,这就是老一洞桥的位置。当年的金水河就从这里流过,而现在的向荣桥街农贸市场就建在变身为防空洞的河道之上。

西龙须巷

一座无名小桥的消失

与农贸市场相伴往东延伸的一条小巷叫光大巷,从格局来看,这里更像是河畔的半边街。过去,光大巷的北边紧临金河,有钱人家在金河边修建了连片的四合院建筑,现在还可以从残垣断壁里发现别致的院墙和中西合璧的小洋楼。

现在,在光大巷的北侧,除了农贸市场,就是长排的单层建筑,顺着街道蛇形布局。街道狭窄弯曲,不通汽车,偶有路人经过。大树枝叶茂盛,浓荫蔽日,行走其间,有曲径通幽的妙趣。几个小贩闲来无事,一边玩纸牌,一边开着意味深长的荤素玩笑。修鞋的师傅颇有雅趣,一把红伞倒挂墙头,既是醒目的店招,又是街巷漂亮的点缀。

小贩们打牌的位置就是过去的余庆桥,而他们对面通向公共厕所的断头小路就是曾经的斧头巷。旧时,在巷口有一个小茶铺,每天下午,听评书的茶客坐得满满当当。

再往前是丁字路口,往左是西龙须巷。78岁的雷大爷住在附近,对这一带了如指掌。他指着路边一排已经定为C级危房的平房说:“这是过去果品公司的房子,就修在金河上,我原来就坐在屋里窗子边写文章。”他告诉我这里原来有座桥,连接西龙须巷和光大巷,但不知桥的名字。

仔细查看老地图,在清光绪(1875—1908年)、宣统(1909—1911年)时期没有出现这座桥,在1949年的地图上,也没有这座桥。

但在1933年的地图上清楚地标注了这座无名桥。这是一座什么桥?

周末,我再次来到了西龙须巷。87岁的张婆婆告诉我,街道尽头的河上过去一直有座桥,木板的,桥板下是“人”字形木支撑,常有走路和骑车的人过桥。过去,住在西龙须巷上的孩子,就是走过这座木桥,顺河下行,到附近的龙王庙正街小学读书。“这桥有啥子名字喔,从来就没名没姓,就是一座小桥。”张婆婆很奇怪有人居然对这普普通通、早已消失的小桥感兴趣。

清代金河

河上的桥增至20余座

宋代金河上有桥8座,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增加到10座左右,清乾隆(1736—1795年)、嘉庆(1796—1820年)以后,河上的桥又增至20余座。除开有官方记载的桥梁外,河上还有像西龙须巷小桥这样“非正式”的桥,有实无名、时断时修,因此在城市地图上也是时有时无、可有可无。

海粟先生在《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详细记录了旧日金河光大巷段的情况:小巷每隔百多米便有一座石拱桥,中间还插入一座不知何许人家独享的小木桥。枯水期河流清澈见底,雨季时水深不过齐腰。

小巷西头有一座法国教堂,岸边有一条全巷唯一的几十米长的石栏杆。教堂不时有两三碧眼高鼻的修女出入,目不斜视、仪态端庄。对岸新半边街有一家织丝绸的手工作坊,机杼声声,终日不绝。

不管是有名的桥还是无名的桥,都见证了成都社会经济的兴衰、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活习俗的渐变。作为昔日清波荡漾的残存记忆,一座座小桥是寻觅金河的重要线索。借助于街头的蛛丝马迹,定位桥梁,复原河道,仿佛依稀可见当年滨河生活的动人景象,勾勒出这座城市往昔灵动而迷人的轮廓线条: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洸者洴澼,园者灌。好一幅都市河景图,这是《诗经》里才有的生活啊。

相关链接

成都有哪些河渠

据历史资料记载,成都市区主水系有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饮马河、江安河、清水河、摸底河、东风渠等。除此之外,城区还有中小河渠94条,以及金沙湖、江岸湖、锦城湖、青龙湖、白莲池、升仙湖等十个湖泊。

其中,府河(古称郫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为成都母亲河。这是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府河是在都江堰市崇义镇从检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原名郫江,绕成都北门,然后东下与南河汇合。唐代,改郫江从府城下经过,成为护城河,故称府河。

南河则是李冰修都江堰时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汉以后,因水量巨大,曾被误认为是岷江正流。《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它水面宽阔,“竟似一海”。

1960年以后,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原来作为成都市护城河的二江,逐渐成为市区内河了。

沙河被称为成都“生命河”。

沙河,古称升仙水,为自然河流。南北朝的《益州记》、晋代的《华阳国志》及唐代的《成都记》均有记载。到元代、明代时,升仙水城东下游已有“沙河”之称,河宽约60米。1950年,一批大型工厂在东郊兴建,国家将古老的沙河从农灌天然河道改扩建为城市工业区专业供水渠。据了解,成都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总量有90%以上由沙河供给。

而江安河位于成都市西南部武侯区境内,全长13.2公里,是与府河、南河、沙河齐名的成都市四大水系之一,污染较少。

清水河则是南河上游的主流,全长6.8公里。

新闻推荐

都汶高速都映段紫坪铺及龙溪隧道12月1日起管制施工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李智)11月28日,记者从四川交投集团川西高速公司获悉,都汶高速都映段紫坪铺隧道和龙溪隧道,因多年超负荷...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