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千年成都的交响音诗

成都日报 2019-10-28 02:12 大字

成都美景如同美丽的乐章本报资料图片

黄金城

由崔炳元创作,成都乐团演奏的交响套曲《成都》一共7个乐章,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名胜来进行描述,依次是太阳神鸟、杜甫草堂、川话川戏、西岭山歌、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这7个乐章撷取成都文化精华,有历史,有现代,有人文,有山水,有高雅,有普俗,有盐有味,有香有色,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奏中,成都的美景美观被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让人大呼过瘾。

崔炳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曾先后长期担任陕西省歌舞剧院专职作曲、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等职。他的作品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崔炳元年轻时期,曾担任过“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助手。王洛宾(1913年—1996年)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他长期扎根民间,搜集整理了1000余首各地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一大批经典歌曲均是经由他手传遍全国。给“西部歌王”王洛宾担任助手的这段经历给崔炳元打下了坚实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功底,并对他日后的大量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首《成都》以西洋交响乐队为主体,但在多个乐章中,均加入了大量的成都当地民间因素。有些是引用,有些是改编,有些是借用当地民间音乐元素。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音响效果。

第一乐章《太阳神鸟》。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人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是古蜀文化精髓的体现,目前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神鸟的图案分为内外两圈,最里面的一圈,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火球,外圈是4只逆时针飞翔的鸟。每只鸟对应3个月牙,说明每只鸟代表一个季节(3个月),4只神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崔炳元在这个乐章中采用了奏鸣曲式和变奏曲式结合的结构原则。呈示部围绕太阳神鸟金箔,设计了两个主题:太阳主题和神鸟主题。光芒耀眼的太阳主题采用小号奏出,飞翔婀娜的神鸟主题则采用更具唯美气质的长笛来演奏。这两个主题分别被重复变奏。展开部的设计借鉴了太阳神鸟对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象征,分别由双簧管、弦乐、单簧管、大提琴来代表一年四季。再现部采用雄壮的铜管组对象征着太阳的第一主题进行了回味和加强,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草堂随想》。公元759年, 唐乾元二年,为躲避由叛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一代诗圣杜甫辗转多地,最终流居成都,是年47岁。杜甫携家入蜀中之后,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后人简称为“杜甫草堂”。杜甫在此居住4年,创作诗歌240余首。虽感于成都的景色宜人,但心中也时时牵挂朝堂,心系苍生。这个乐章围绕杜甫在成都期间所作的3首诗歌的内容而作,分别是《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归雁》。这3首诗有对自然美景的歌颂,也有对个人生活无奈的感慨,更有对于家国情势的忧愁。为了凸显中国文人气质,以及唐朝诗词的意境,崔炳元在乐队中加入了琵琶乐器,当第一段琵琶声响起,就仿佛那轻声细语地诉说。

第三乐章《成都的话与成都的戏》。成都话和成都戏极具特色,一句“巴适得板”,抒发出成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满足和赞叹,要是能再扯起喉咙吼上几句川剧,那地道的成都味就真的是展露无遗,巴适得板了。崔炳元在这个乐章中,设置了两个大的段落。第一大部分主要展示成都话,当身着一袭红色旗袍,戴一对垂吊中国结耳环的青年川剧演员虞佳轻启双唇,对现场听众说出“来,摆哈龙门阵嘛”,尤其是那特意拖长的“嘛”,将成都妹儿的温柔体贴、嗲气俏皮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大部分主要展示成都的戏,选用川剧高腔《别洞观景》名段《江山入画就》,以川剧锣鼓、四川帮腔和西洋交响乐队混搭,独具特色,印象别致,巴适得板!

第四乐章《西岭山歌》。西岭山歌盛行于成都以西100公里的西岭雪山脚下,歌词诙谐逗趣、粗放野性。这个乐章分别用乐队和人声构成上下两阙的结构。第一部分以流水调:“打双麻窝送情哥”、呀妹调:“新打磨子槽对槽”为素材,第二部分以吆噢调:“唱起山歌有精神”为基本素材,并加入女高音和梆笛,展现了西岭山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山村生活。

第五乐章《三国圣地武侯祠》。坐落于成都市区西南方向一环内的武侯祠是成都最负盛名的三国遗址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惠陵帝墓、汉昭烈庙、诸葛祠堂、文物坐像,共处一隅,甚是奇特。这个乐章一开始即以庄严的鼓声、激烈的号管,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千年之前的三国时代,紧随其后刺耳的弦乐,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紧张肃杀的战场,随后苍劲有力的大提琴、悠远沉思的单簧管、歌声嘹亮的小号、如泣如诉的弦乐,带领我们一起缅怀了千百年前蜀地先民的丰功伟绩。

第六乐章《青城天下幽》。成都西去60公里的青城山,群峰环绕、林深树密。由于青城山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发祥地,山中宫观桥阁、古迹众多。尤其是当爬山爬得人疲体乏之际,耳边却听见那穿过头顶浓密的树林,从远处天空飘来的阵阵道乐,让人仿佛置身仙境,惬意极了。这个乐章为三部性结构,在中段使用了道教音乐常用的堂鼓、云锣、三清铃、引磬等乐器,生动地再现了青城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独特地理人文景观。

第七乐章《都江堰三赋》。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岷江治水,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个乐章分为3大部分,分别选取都江堰具有代表性的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进行音画描写。同时,这个乐章也作为《成都》这部交响乐的终曲,结束了全曲。

近年来,我国出现多部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乐队作品。仅崔炳元本人,便有《盛京故事》(沈阳)、《成都》(成都)、《姑苏人家尽枕河》(苏州)等多部作品问世。这些作品对于提高当地城市的知名度,拔升当地城市的音乐品位,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为成都大学教师、成都市评协音乐专委会副主任)

新闻推荐

锻造硬核技能 助职工圆梦出彩 成都市“在职职工万人免费技能提升培训5年计划”正在进行中

“把宝宝的头抬起来,把手伸进去,放在臂弯处,放下,顺势抱起宝宝……”近日,在成都市锦欣职业培训学校开展的技能提升培训班现场...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