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光塔兴文济世伴古堰 奎宿之光耀青城

成都日报 2019-10-21 10:20 大字

吴志维/文 付三云/图

都江堰市,旧称灌县,有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一片极具灵气的土地。从宝瓶口注入川西坝子的清流,成就了天府之国;由青城山发扬光大的道教,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而留意到奎光塔的游客不多,旅游车匆匆而过,也只能远远瞥见这俊秀的古塔。她的精彩,导游一语带过:“奎光塔是我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这座17层密檐式六面体部分双筒砖砌古塔,以“中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的殊荣彰显着此间崇文的价值传统。

奎宿之光 众望为塔

奎光塔位于都江堰市奎光路101号奎光塔公园内。公园体量不大,园中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很是秀气。绿树簇拥着一座古塔,密集的塔檐让她显得格外灵秀。因为身材修长,显得高挑挺拔。

塔旁,一座2005年重镌的清道光十二年县令周因培撰《重建灌县奎光塔碑》,说明了建塔的缘由:“奎光塔者何?前明人以补地形之缺者也。”碑文从传统风水角度分析了一番灌县的地形:灌县为蜀西风水宝地,西北有青城、灵岩、玉垒诸山环立如屏障,雄秀万状。岷江激流滔滔而下,千古不绝,东南一带为平畴沃野,沟渠纵横。这里本应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之地,但在县城南面,山水会合,直当风门,地势低陷,有伤风水。于是得出结论:“顾汉晋以来,为天下文人渊薮,而邑人士崛起者寥寥,岂地效灵欤?”为了弥补地形缺陷,振兴本地文风,风水先生建议在城南低洼处建一座高塔,形似文笔,以兴古城风水。老百姓按其说法,在城南修建了一座石塔,并取名叫“奎光塔”。

在古代,奎与魁音义相通,魁星是天上二十八宿中主管文昌的星宿,他手持朱笔,点中者不是状元,也是探花、榜眼,或者进士、举人、贡生、秀才,所以民间又称他为文曲星,读书人奉为神灵,祈求保佑高中魁首。奎光塔取意为文运昌盛,文风振兴,文人辈出,但在明末时,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石塔冲毁,在清代百十年间,灌县科举考试又是文风不振,农商百姓忧心忡忡,先后在嘉庆、道光年间几度倡议重建古塔都未能实施。

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31年)灌县县令周因培为点缀江山、振兴一方文风而重建,以期达到“邑人士从此笃学励行,吾见地灵人杰符合响应,必有卓越前修者”的结果。塔建成后,灌县有清一代果然考中进士6人,举人16人,秀才者众多。

17层密檐式砖塔的秘密

站在北面塔基的九级台阶之下,抬眼望见奎光塔正门门楣上“奎光塔”三字,为时任四川督学、清朝中期书法名家郭尚先手笔。

该塔选址依据阴阳五行之学、黄帝宅经之说,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载体。塔坐南向北,通高52.67米,为17层6角17檐砖砌筑密檐式空心塔,是我国古塔中层数最多的砖塔。

抬头仰望,只见第一层塔身以上施密檐17层,均为青砖叠涩12层出檐;塔檐、塔身梯次内收,递收率逐层略有加大,使塔的外廓呈缓和的卷杀形状。塔各层六面均设壶门式小窗,以采光和通风。

塔顶为六角攒尖顶。塔刹可分为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为砖砌六角二层,刹身和刹顶为减轻重量,用数个陶钵、罐,两两相对联结而成,铁刹杆穿过钵、罐,直插云天。沿塔基台阶拾级而上,推开塔门,只见塔内设砖砌筑马蹄形塔心柱,置穹隆顶的塔心室和券拱顶的观景回廊。

奎光塔为密檐式塔,其一层格外高大。从一层往上的楼道仅有肩宽,这是后期墙体加固时加厚了墙面所致。行至二层,可以明显看出密檐式塔与楼阁式塔的差异。

我们以往多见的楼阁式塔,内外层数是一致的。而密檐式塔,外部所见的层数多于内部实际构造的层数。以奎光塔为例,内部1至5层,从外部看,则是1至9层。内部的2至5层,每层可以看到两层对外的窗户。塔内部石阶梯只通到5层,外部所见的10至17层,均为空心、无阶梯。

站在内部5层的中央位置抬头望去,一架后来修缮时安装的垂直铁梯直通往中空的17层顶部。如果沿铁梯上行,在之上的墙体内壁还有难以辨识的文字符号。登上奎光塔,可从壶门中远眺邛崃雪岭千里银光、八百里青城翠浪滚滚;近瞰岷江春色绕古城万盏明灯。

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将奎光塔列为四川第一座介绍的古塔:“四川灌县的奎光塔,与佛教的关系不大,是为了振兴文风、点缀风景名胜而建造的。塔的年代虽晚,但是有着重要的特点。塔为六边形十七层砖塔,高五十余米,是我国层数最多的古塔。”2013年3月,奎光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儒生祠忆周公

从奎光塔上沿着石阶一步步下来,偶见青砖上有“清”字和“清邑令”“周修”印记。从字形和间距等判断,应为固定模板的印章在砖坯上压出字样后烧制的。这位“清邑令周”正是清朝道光年间灌县县令周因培。

清道光十年秋(1830年),广西桂林科举进士周因培出任灌县知县。周出身名门望族,满腹经纶,居官廉正,不谋私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精通风水地理、圣贤之学。为了振兴本县的科举和文风,在上任不久,便召集县城的商家绅士,筹划重建奎光塔,得到绅商们的赞同和支持,并推选出德高望重,年老公正的人出面劝捐建塔的经费,全城百姓都十分支持,数月就筹银8000多两。

第二年(1831年),周因培亲自主持,在原址上重建奎光塔,所用青砖都由专窑定烧,建塔的砖面上有“清”字或“清邑令周修”为记。百姓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工匠和民夫精心施工,管理人员精打细算,经过一年多的辛劳营造,于次年竣工。

灌县老百姓为感激周因培筹资建塔,振兴文风的功绩,将修建奎光塔时剩下支架余材所建三合小院“蜚英山馆”改建为周因培生祠“周公祠”,并在祠门上敬书“崇儒”二字,塔祠相映,传承至今。由于周因培深受朝廷赏识和灌县百姓的拥戴,道光十五年(1835年)9月,朝廷又复任周因培为灌县知县,这在古代官员任用上是少有的。

在周因培的影响下,尊儒重教蔚然成风,先后重修了文庙和文昌宫,激励文人,感化百姓,使文风大振,全县还兴起了大办书院的风气,科考中举者也层出不穷。

巧法扶正 古塔重生传薪火

奎光塔自道光年间重建以来,就是当地百姓朝拜的“风水宝塔”。一百多年来,长期受到地震、风力的影响,使其偏心荷载加剧,部分砖体被压碎,造成塔身逐渐倾斜。

有测量数据显示,到上世纪90年代末,奎光塔塔顶偏心距已达1.346米。由于塔身弯曲,6层以上倾斜率更高,已大大超过安全范围,奎光塔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2001年9月到2002年10月间,具有古塔纠偏加固经验的兰州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和工程人员,对奎光塔进行了加固纠偏。

一座高55米的施工架环绕古塔拔地而起。首先展开的工作是对塔顶和塔身密檐进行清理。

由于塔身倾斜,底层受压力不均,出现部分塔砖被压碎的情况。工程人员采用钢带围箍、填充缝隙、灌注环氧树脂等方法对塔身进行整体修复和加固,提高塔身抗压强度。还用钢筋混凝土在塔基下浇筑了18个支承墩和7个定位墩,提高塔基的稳定性和抗震强度。

为扶正倾斜的塔身呢,工程人员用定向钻机在塔基底部水平方向钻孔,然后将99根钢轨贯穿塔基底部,其中61根为东西向,38根为南北向。将99根钢轨焊接后,浇筑混凝土,制成200多吨重的杯形托塔钢筏。整座奎光塔就“坐”在这钢筏之上。

此时,钢筏下20台连动千斤顶和监控仪器协调工作,利用塔身自重和千斤顶力量让倾斜的古塔重心重新回落。经测量,塔顶偏心距从纠偏前的1346毫米减少到201毫米。

此次修复,还为奎光塔安装了避雷装置,恢复了挂在每层檐角的风铃。后世的智慧,让百年古塔重新挺立。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奎光塔6层以上严重开裂和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塔身西南侧和东北侧6层至塔顶出现自下而上的贯穿裂缝,从塔身的第十层处裂缝已延伸至塔体内部并连通,将塔身切割为南北两部分。裂缝最大宽度达15厘米,9层东北侧密檐垮塌严重,坍塌宽度约1.8米、高度约1.2米。塔身第八层及以上部分塔身发生受扭剪切破坏,上部塔身和下部塔身形成错位,最大错距达到15厘米。塔身第九层东北角、第十层的东北角和西角、第十五层的东南角等有倾倒的迹象。其中第九层、第十层东北角最为严重,裂缝呈上宽下窄,上部裂缝宽度达到8厘米。

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关心下,当年为奎光塔纠偏的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再次受都江堰市文物局委托,承担了奎光塔震后塔体勘测、治理方案设计及抢救保护工作。工程人员采取增设理箍、纵肋、裂缝灌浆、微锚等结构性加固措施对奎光塔进行加固修复。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奎光塔再获新生,成为都江堰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015年,在都江堰市文广新局和文物局的主导下,引进社会力量利用奎光塔公园和周公祠的闲置房屋筹建了“奎光书院”。祠堂正中,悬挂周因培画像,抬头可见流沙河题写的匾额“兴文济世”。每逢周末,市民可以在此免费聆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声音,正是“春风吹拂振文风,奎光塔下又重光”。这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塔,彰显着崇尚文教的拳拳之心。

新闻推荐

把这份精彩带回俄罗斯

10月14日上午,映秀漩口中学遗址,来自俄罗斯“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的师生们驻足在“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前久久不愿离去...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