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省情认识 应该建立“天府学”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2-12 07:01 大字

□ 李后强

问题的缘起

在中国有句名言,“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里的“势”就是大势、趋势、省情。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准确把握省情特点。四川情况非常特殊,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自成体系,原因在于四川盆地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地理单元,几乎包含了中国甚至世界所有地质地貌和气候特征因子,具有不可迁移性和仿制性。长期让学界和社会普遍困惑的问题有:为什么大熊猫只能在四川生存?为什么四川盆地有亚洲最多的天然气?为什么最大的钒钛矿在四川?为什么世界最好的白酒在四川?为什么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成都?为什么四川有几千条河流?为什么成都具有海洋性气候?为什么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难解?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折在四川?为什么有乐山大佛和都江堰工程?为什么四川旅游资源世界第一?为什么四川中药材品种世界第一?为什么中国所有文化现象都与四川有关?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出生在四川?等等。这些难题带有特殊性、本质性和挑战性,需要我们专门研究,必须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天府学”!

建立“天府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实,学界很早就察觉到四川的特殊性,曾经提出了建立“蜀学”“成都学”“四川盆地学”等诉求和设想,特别是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撰写的《成都学概论》水平高、分量重,但由于认识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思想都没有形成气候和学派,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大。如今,由于科技手段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GPS系统、数字地球、空间技术等进步,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细致,因此建立“天府学”的基本条件已具备,只需要临门一脚!加之,近年成都市对“天府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积累了大量认知和人才,对“天府学”的孕育和成型发挥了催生和助产的重要作用。

“天府”二字的历史考证

“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如何强大,他创造了“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历史性的错误,一是征集民夫搞建筑导致男性短缺,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史料表明,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多得多。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人口生育不足和生态环境破坏。而另一方面在四川,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诸葛亮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平原因此就取代了秦国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可见,在农业社会,天府之国是指富饶、美丽、幸福、安逸、舒适的地方,带有浓厚农耕文明的色彩。四川人的“巴适”“安逸”就是由此而来。

从学术上讲,“天府”名字来源有三种,三者之间有统一性。一是中医经穴名。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下三寸处。主要用于胸肺、五官疾患等,如咳嗽,气喘,一般直刺0.5-1寸,可灸,因名天府。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位72个,致命的36个。公元前五至一世纪的《黄帝内经》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天府穴很重要。二是周礼中记载的官职。记载始见《大戴礼记·少闲》篇,天府档案库。西周宗法制度逐渐完备,宗庙设置与收藏更趋完善,于“春官”下设“天府”,《周礼·春官·天府》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三是表示富饶地域。古者尊祖为“天”,“府”、“库”相通,是谓天府。《荀子·大略》说“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意思是,勤学好问不知满足,爱好贤士不知疲倦,这是获得知识的天然宝库。天府释义为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策·卷三》,苏秦称秦惠文王统治的地方为“天府”。

“天府之国”一词早期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天府指关中地区。渭河平原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成为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指成都平原。由于天府之国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所以历史上也有个别典籍作为个例在个别时期称呼部分地区为“天府之国”,如华北北部、江淮、闽中等地区,但都属于零星用法,如《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天府指华北北部。在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十大新天府” 评选活动,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最终十个地方脱颖而出,被该杂志评为“十大新天府”,分别是:成都平原、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胶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三江平原、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到四川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大后方,是粮源和兵源的主要供应地。据统计,从1941年征收实物起至1945年抗战胜利,四川共出粮10238万市石,占当时全国征收粮食总额的三分之一。抗战期中全国财政支出为14640余亿元,四川负担44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实际上四川担负国民政府财政支出的50%左右。据战后国民党政府统计,抗战时期四川共有350万人出川抗战,64万人伤亡。14年的抗战,四川无论是提供的兵源、劳动力,还是财政税收,都居全国第一。

“天府学”基本架构设想

“天府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内涵,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们把研究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元素、组成、结构、功能和现象的学科叫天府学,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四川与重庆两个行政区,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成都和重庆皆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双核椭圆结构区域。天府学的时空是上至秦代,下至今日;以都江堰灌区为轴心,扩散辐射云贵甘青陕藏地域。因此,天府学不是纯粹的地理学、经济学,也不是纯粹的文化学、历史学,它涉及地质、地貌、水利、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历史、民族等各个领域,可以建立天府地理学、天府生态学、天府文化学、天府经济学、天府民俗学等分支学科。

天府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深化省情认识的隧道和窗口。天府地质学是天府学的基础,主要研究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深化对本质性的认识;天府地貌学是天府学的支点,主要研究四川盆地地表形态及其演化规律,深化对丰富性的认识;天府生态学是天府学的命脉,主要研究四川盆地生态环境恢复及持续保护,深化对和谐性的认识;天府生物学是天府学的关键,主要研究四川盆地生物种群特点及其生存进化规律,深化对多样性的认识;天府文化学是天府学的灵魂,主要研究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盆地及其周边人类活动特点,深化对创造性的认识;天府经济学是天府学的主干,主要研究四川盆地产业种类及分布规律,深化对支撑性的认识;天府政治学是天府学的核心,主要研究有形力量对四川盆地发展的影响,深化对引导性的认识;天府社会学是天府学的纲网,主要研究四川盆地社会现象及特点规律,深化对治理性的认识;天府历史学是天府学的归依,主要研究天府概念在时间轴上的演变特性,深化对传承性的认识;天府水利学是天府学的外延,主要研究四川盆地河流运动特点及科学利用,深化对资源性的认识;天府民族学是天府学的源泉,主要研究四川盆地民族来源及其互补发展规律,深化对包容性的认识,等等。这些分支学科构成了整体的天府学。四川省应该成立天府研究院,发布相应课题,吸引全世界学者来研究天府学。

天府学立足于十大主要原理。一是珠峰映射原理。青藏高原是人类共同的舞台,世界淡水塔,是人类最早活动之地。喜马拉雅山的珠峰海拔8844米,世界最高,誉为地球第三极,对周边环境有重大影响,因此中国与印度人口最多,四川盆地受到珠峰映射很大,空中暖湿气流来自印度洋。二是海拔适中原理。在中国四大盆地中,只有四川盆地海拔最低(300米-700米)。四川处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但有横断山、邛崃山、岷山,有垂直分布的各种尺度的海拔高度(最高是贡嘎山7556米),使得生物种群成立体分布,黄帝、大禹诞生在此。三是封闭开放原理。四川是“四塞之国”,四周都是高山高原,西有青藏高原、北有秦岭大巴山,东有巫山山脉,南有云贵高原,但有三峡出口,表面封闭,实际很开放,是封闭与开放的完美统一,所以四川人骨子里不保守、敢于创新,历史上诞生了许多改革家和英雄。四是千河滋润原理。由于西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250万平方千米),四川有大小河流5000多条,流域面积一百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409条,黄河和长江主要源头在四川阿坝,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在四川,都是雪原淡水,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包括微生物)。五是内海遗存原理。四川盆地古代是大海、内海,因此地下矿物很多(石油、天然气等),三峡出口打通后才形成外流型盆地,但三峡口子很小,外界低空气流难于倒入,加上四周环山,四川盆地具有海洋性气候,昼夜或一年四季温差不大,适合动植物繁衍,生活舒适,人口多。六是经纬趋优原理。四川处于北纬30°黄金线上(在北纬26°至34°之间),东经105°中轴线上(在东经98°-108°之间),有最佳温度和湿度(纬度45°内、经度120°内),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于是有了4万年前“资阳人”和200万年前“巫山人”,多种生物发源和生存于此。七是南北交聚原理。四川处于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结合部,长江经济带上端,胡焕庸曲线经过四川成都,是南北丝绸之路的交点,是国家重要战略基点,是科技、商贸、文化、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八是向西凿空原理。四川向西是青藏高原,向东是太平洋,向南是印度洋,是中国西向和南向开放的大门,是进入印度洋和欧洲非洲的捷径,自古就是走向海外的先锋,蜀布、丝绸、茶叶、邛杖等3000年前已经畅销西方,具有向西畅通优势,汉代张骞也走过此路。九是移民组合原理。今日的四川人几乎都是外地人,本地原住民不复存在,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特别是清代湖广填四川,使得四川成为中国最典型的移民省,有民族和文化的杂交优势,具有包容性和互补性。十是地质造势原理。四川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质运动复杂,产生过攀西大裂谷,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制造了许多地貌特征,包括九寨沟黄龙,四川人具有越受灾越坚强的品性,敢于攻坚克难、共克时艰。等等。

天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地质勘探、地貌测绘、文献查阅、实地观测、模型建立、仿真模拟、数值分析等。在当前,主要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天府学必须把四川盆地作为主要对象加以全面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特点附后)。

附:四川盆地的主要特点

四川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部分,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年均温度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四川盆地是椭圆形结构,以浅丘和平原为主,平均温度16℃-18℃,全年温暖湿润。四川盆地最适合人类居住,符合“6+1”定理。“6+1理论”是我们在《生态康养论》一书中提出的新概念,“六个维度”指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静度、绿化度,这是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的六个重要自然维度,简称“六度理论”。另外一个维度是“配套度”,就是与公共服务和生活有关的设施设备完善度。

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省、重庆市的大部分人口。它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是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与汉中盆地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素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四川盆地北部顶点在广元,几何中心在蓬溪,东部顶点在重庆云阳,南部顶点在泸州叙永,西部顶点在雅安。盆地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

四川盆地气候十分特殊。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2℃-4℃。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 “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四川盆地植物种类近万种、保护层次高。高等植物占全国总数34%以上,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有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800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四川是世界中药材集中地,川贝、川芎等享誉全球。四川盆地是石斛、花椒、茶叶、樱花等植物发源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有脊椎动物1246种,占全国总数45%以上,兽类和鸟类占全国总数53%。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王朗、卧龙、蜂桶寨、喇叭河等7处为大熊猫、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

四川盆地矿藏品种多、储量大。已经发现矿产130种,占全国的70%,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钒、钛、硫铁矿、熔炼水晶等7种居全国第一位。攀西钒钛矿世界著名。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四川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四川旅游资源世界第一。

四川盆地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无论从构造还是从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扬子陆台一部分,较稳定。四川盆地二亿多年前是巴蜀湖,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蜀湖”。四川盆地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 成都一带下陷更深。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蓥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蜀湖缩小为2万平方公里。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四川盆地有亚洲最大最多的恐龙化石。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四川盆地是典型的菱形盆地,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四川盆地产业特色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四川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大省,早在殷商时代,即开垦种植水稻。四川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积达14万平方千米,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四川盆地的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倍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四川盆地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实力最强的工业基地。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航空航天、核工业、建筑材料、食品、丝绸、皮革等行业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四川盆地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稳步推进。加速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物流、法律服务和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旅游和居民服务业。2018年GDP总量达4万亿,居全国第六位。

成都平原独特高效。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拥有几千年的时空传承。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总面积23000平方公里。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0米-50米,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成都平原,四姑娘山是它坚强的脊梁。龙泉山是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界山,华蓥山是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的界山。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后由岷江水系的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从两汉到唐宋时期,成都平原的蜀绣、蜀锦、藤艺、竹器、漆器等奢侈品营造工艺一直处于高度发达状态。在北宋时期,成都平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质货币——“交子”和银行机构——钱庄。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在这里,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文化。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张道陵、元稹、岑参、黄庭坚、杜甫、陆游等来过这里,大禹、司马相如、落下闳、王褒、扬雄、陈子昂、李白、卓文君、薛涛、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李 人、张大千、郭沫若、巴金等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易在蜀”“词在蜀”。道教发源于四川。成都生活闲适,她的宽容与休闲被西方人目睹,送给了她“东方伊甸园”的桂冠。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推荐

成都市获全球学习型城市奖

2019年1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官网发布,成都和丹麦的森讷堡等10个城市获得“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