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桥悠悠 青龙出水架南北

四川农村日报 2018-10-19 05:50 大字

1905年的安澜索桥。山川早水(日)摄

□杨虎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自古以来,川西平原的人们便爱栽竹。不管是慈竹、斑竹、百家竹,还是麻竹、紫竹、楠竹,棵棵翠色清朗,簇簇画卷天成。

漫长的岁月里,竹子慷慨地向人们奉献着自己的身体,就像苏轼所感叹的那样:(人)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由竹索编制而成的索桥即是这样,闪耀着智慧与美感,连接着昨天和今天。

历史深处的安澜索桥

明治时期的日本学者山川早水,自幼便在家长带领下诵读中华典籍。稍长,又在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中找到了一种心绪上的共鸣。为此,他一直渴望能深入中国腹地,特别是到白居易曾经走过的忠县,杜甫居住过的草堂、吟咏过的武侯祠等巴蜀文化地标一游,以慰仰慕之情。他心里暗暗揣了一个念头:如有朝一日来到成都,当像陆游那样作一本书,记沿途风土人情;摄百幅影,为山川物产留影。

1905年初,山川早水梦想成真,四川高等学堂聘他为日文教习,他立即兴冲冲启程。当年2月18日,他由神户登船,13天后,抵达湖北宜昌,开始了自己从宜昌由水路至万县、由万县走陆路到成都的入蜀之旅。

在成都停留的一年零两个月,山川早水游览了皇城、草堂、大慈寺、文翁石室、万里桥、驷马桥等地。在后来出版的《巴蜀》一书中,他收录了自己在四川拍摄的150多幅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为我们留下了都江堰安澜索桥在历史深处的身影。

那是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上,远处青山隐隐,黝黑的桥身苍龙般起伏在大江之上。江水浩荡,江风怒号,似乎一股源自远古的力量正从画面上呼啸而出,即将冲垮这座颤巍巍的竹木索桥。数根圆木从江面上立起来,惊险万状而又坚如磐石地支撑着伫立在江心的桥亭。

一河惊涛向东去,笮桥悠悠渡客来。

机缘巧合,让山川早水为一百多年后的我们留下了成都地区以竹为原料,在大江大河之上建索桥的历史影像。那老照片上安澜索桥的风貌,与范成大在《吴船录》的描述几乎一致,见证了漫长的农业时代里,蜀地先民在桥梁建筑技术上的早熟——

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

1972年,茅以升在参观了安澜索桥之后,兴奋地将它与广东的广济桥、福建的洛阳桥、江苏的宝带桥及陕西的灞桥并列为中国五大古桥,并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详细解读了它那匠心独具的构建:

这座桥,以竹为缆,以木为桩,都是就地取材。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相似,用竹笼装石,筑成堤堰,用竹木绑成三脚架的‘杩槎’,放在水边,堆上黏土,成为临时挡水坝,费省效宏,简单易行。

金马河上唐笮桥

以竹建桥,须剖竹为索,方能贯通为桥。竹索,在古汉语中有一个专用字,叫笮。成都地区就地取材,修建笮桥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秦时,李冰便曾在今成都城西南方向建成了一座笮桥,取名“夷里桥”,极大地方便了河两岸人民的生活。

翻开中华桥梁史,笮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竹索相拼悬吊而成,河两岸各设系竹索的立柱和绞动竹索的转柱,然后在横渡河面的竹索上铺上木板,没有木板,就用简陋的竹笆代替。在这样的桥上行走,天上白云晃荡,脚下水寒生风,每每让人胆战心惊,就像范成大所描写的那样:

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为了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有的笮桥就在两侧添加几根竹索作为扶栏。从李冰绵延到唐代,成都的笮桥修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材料的取用到地形的勘测、从修桥的进度到桥身的稳固,都有了显著提升,极大地便利了河流纵横的成都及其周边。比如杜甫在温江金马河上看到的那一座笮桥,他曾以《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为题,赋诗一首:

伐竹为桥结构同,蹇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如君才是济川功。

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皂江即是金马河。金马河上的这座笮桥进度迅速,从开工到桥成,仅用了三天。桥身气势不凡,犹如青龙从水中昂起身子,让两岸的人往返自如,令心系民生的杜甫欣喜不已。温江的史料上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0年冬,杜甫应蜀州(今崇州)刺史高适的邀请前去“采风”,行到温江时,恰逢李司马率人在金马河上修建笮桥。杜甫便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修桥过程。金马河是岷江外江正流,民国十年版的《温江县志·卷二·地理志》说:金马江即大江正流,亦曰岷江,亦曰皂江。皂,指江水色泽深黑。可以想见,深黑色的大水莽莽苍苍地横亘在温江和崇州之间,波翻浪涌,隔绝交通,该是何等骇人的气势!

金马河笮桥的修建可谓功莫大焉。这座笮桥的贯通让杜甫诗兴大发,他又写了两首诗,一首送给建桥有功的李司马,一首赠予金马河对岸的老友高适。送给李司马的诗名为《观竹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形象地描绘了金马河月夜的风景:

把烛桥成夜,回舟客坐时。

天高云去尽,江回月来迟。

竹蔑千条织青龙

不论是安澜索桥还是金马河笮桥,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刚健的楠竹,一是坚韧的慈竹。楠竹刚健,三年期的可以用来造纸,五六年的已粗壮如婴儿手臂,用作笮桥的骨架正适合。骨架一起,笮桥已凛然有了飞架南北之气势,然后还需要既柔且韧的竹索作血肉,方能天堑变通途。

编织竹索的最佳材料是慈竹。奇妙的是,慈竹的竹笋难以入口,但其笋衣却可以用来缝制锅盖、制布鞋底子。修建笮桥,一般是选用生长3年左右的慈竹,这个年龄的慈竹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已高约二三丈,挺拔秀丽,顶端细长,有风吹来,细长的竹梢便像鱼线一般弯曲下来(慈竹的竹梢是用作鱼竿的最佳材料),正如青春勃发的青年人,筋脉坚韧,身骨柔软。其节长、质细、性糍、富有弹性,可多层启剥,不易折断。正如它名字“慈”的含义一样,所编织而成的竹索既有力度又富含弹性,经久耐用。

编织竹索的日子里,在成都近郊的乡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竹林深处,斑鸠咕咕啼叫,男男女女们手舞弯刀,将竹子剖开,变成篾片,然后又将篾片变成薄薄的蔑条。数十根蔑条拧结起来,就成了既粗且柔的竹索。随后,人们将竹索浸入村头的小溪里,一夜过后,捞出来摊在阳光下暴晒……一般来说,砍竹、划蔑这样的活路,都是由男人动手,女人们则充分舒展巧手,将那一条条精细的篾条编织成索。

那时候,翻飞的篾条与缭绕的炊烟一起,为锦官城外无数村落增添了欢乐。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王勃的《慈竹赋》:

有竹猗猗,生于高陂。左连瑶带,右杂琼枝。恨幽客之方赏,嗟君侯之不知。徙蔚丹谷,迁荣绿池。气凛凛而犹在,色苍苍而未离。屈岩壑之容貌,充阶庭之羽仪。尔其画地分域,骈阴抗趾,叠干龙回,攒根凤峙。防碧露于霄末,翳红光于夕始。崇柯振而烟霭生,繁叶动而风飙起……

值得一提的是,用三年生慈竹编织而成的竹索挺立在江河之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风历雨也依然柔软坚韧,色泽青幽。所以杜甫会将金马河上那一座笮桥的矫健之姿态比喻为青龙出水。

新闻推荐

成都第二条市域铁路成蒲铁路启动联调联试 年内将正式开通

成都第二条市域铁路试验列车在成雅铁路成朝段上行驶。成都第一条市域快铁——成灌快铁,为快速抵达都江堰、青城山两大...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