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仍在交通、灌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南国今报 2018-08-15 16:18 大字

航拍灵渠。今报通讯员王滋创 摄

今报记者唐晓燕

“凿通五岭奠南疆,楚粤秦吴一苇航。”翦伯赞赞美灵渠的诗句,用来形容刚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兴安灵渠再贴切不过了。8月14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1

游客赞叹灵渠之美

8月14日一大早,或许是预感到有好事发生,刘建新把自己的那件写着“灵渠申遗”的纪念T恤衫穿上了。当时他还不知道灵渠已经成功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份机缘巧合大概是因为我这些年跟灵渠的不解之缘而注定的。”刘建新对记者说。

刘建新是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这些年一直在做灵渠申遗方面的工作。在刘建新看来,相较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更像一个侧重点明确的单项奖,针对的是世界古老的灌溉工程,是为抢救、保护这些古老的灌溉工程而设的。

“这里水真清啊,泛舟江面很惬意。”14日下午,来自广州的游客曾女士和家人在灵渠边上拍下了一张张合影。在她看来,这里有历史文化,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环境和空气都挺好,是个很好的游览之处。对于灵渠刚获得的这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头衔,曾女士坦言并不了解,但她说:“我认为,这个荣誉应该会对保护灵渠这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起到促进作用。”

2

灵渠灌溉功能得到加强

刘建新介绍,2018年初,兴安县成立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领导小组,举办了全国“灵渠保护与申遗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并先后于今年4月、5月接受了国际灌排委、中国国家灌排委的现场考核和综合评估。他说:“除了交通水运、防洪补水,灵渠突出的灌溉功能是此次能入选的重大优势所在。”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初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输送粮饷而开凿的运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兼有灌溉效益。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12世纪,时任静江(即今桂林市)知府的李浩曾修整灵渠,在其墓志铭中记载,“郡旧有灵渠,通漕运,且溉田甚广”。灵渠流经之地属湘桂走廊,沿途土地肥沃,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发挥灵渠的灌溉作用。

1949年之后,随着对灵渠工程的系统修复和灌溉体系的续建扩建,灵渠灌溉面积大幅增加。目前灵渠灌溉面积总计6.5万亩,主要涉及兴安县的5个乡镇共186个自然村,灌区人口5.9万多人。灌区除种植水稻外,还包括葡萄、柑桔、草莓等经济作物。

3

多年申遗努力推动灵渠保护

“堤内航运千年通畅,渠外农田五谷飘香。”灵渠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6年起,灵渠开始了申遗之路。目前,灵渠已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年来,兴安县投入上亿元资金,全面修缮灵渠大小天平坝面,对铧嘴进行恢复性修复,对秦堤进行防渗补漏,对北渠风貌进行了修复。灵渠周边环境也进行了综合整治,解决了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并对灵渠沿线的村庄进行基础设施整修。

“每天饭后我都会来灵渠散步,相比以前,现在的灵渠水很清,空气也好,晚上还有夜景灯光,变得特别漂亮。”家住灵渠边上的居民彭先生切实感受到这些年灵渠的变化。

刘建新认为,此次灵渠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老运河的价值将得到更多的认可,不仅可以让更多人的知道灵渠,也能让保护灵渠的意识更深入人心,为下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新闻推荐

天府石犀 一醒惊天下

位于成都博物馆的天府石犀。刚出土时“浑身是病”的石犀。1973年11月,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天。今成都市区天府广场北...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